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发布会现场
华龙网9月28日16时讯(田颖)9月20日,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发布会在中国汽研举行,来自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汽研总经理万鑫铭、整车排放检测部部长李伟、EMC检测部副总工程师雷剑梅在会后接受了核心媒体采访,从项目专家研究者角度,向公众深度解读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
中国汽研总经理万鑫铭(中)、整车排放检测部部长李伟(右)、EMC检测部副总工程师雷剑梅(左)与媒体沟通
万鑫铭:
--汽车健康指数发布没有时间表,预计每半年集中发布一次,成熟一个发布一个。
在9月20日的指数框架发布后,预计在今年11月份左右发布数据报告,第一批数据特别是标准会提前出来,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测试评价量的摸底。未来,我们将综合考量销量、关注度、投诉度等几大基本原则,进行分批选样,成熟一个发布一个,预计每半年左右集中发布一次。
中国汽研现阶段正努力完善指数建设体系,以不断打磨、不断夯实的心态,不断吸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在尽快推动的基调上,我们也适时做出了调整,没有一上来把这个体系推得比较快,而是和社会反馈进行一个良性的节奏共鸣。
中国汽研总经理万鑫铭
万鑫铭:
--从消费者最为直观的车内气味,到电磁场、颗粒物、致敏源,我们把健康分为四个小的维度,来推动健康车指数评价。
什么是健康车?车内有异味就是不健康,没有异味就是健康的吗?万鑫铭认为,首先中国汽研之所以要推评价体系,其实是站在很重要的出发点,那就是消费者很关心。市场的调研显示,消费者关心车的健康他有排序,举个例子讲,价格、安全,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外观等等。其中,汽车健康问题,特别是一些相应的是否有气味的说法,是消费者更加关心的。
国际交通医学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左一)参观中国汽研VOC实验室
因此,中国汽研就是根据这个调研的情况选择来做健康的评价的维度。同时,健康的维度和车结合,细分领域纷繁,中国汽研要做的是在有限范围内让大家更加清晰透明去了解到,在这里,我们把健康细分为四个小的维度。
首先选择的维度是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和气味。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越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大,比如说常见的苯和甲醛。气味不能直接和健康打完全等号,有气味不一定就不健康,没气味不一定就是健康的,但是,车内气味强度等级,可以从某些角度反映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种类、浓度及相互叠加的效果。
第二个是电磁场的相关问题,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包括用手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包括充电不能放在床头充。
第三是近几年关注最多的颗粒物。有人可能会觉得颗粒物,比如说PM2.5,是大气里面的,而车内是密封的,和外面是隔开的,这个事情和车没有关系,在大气中受到PM2.5的侵害。而实际上,本身车内虽然不产生颗粒物常见的PM2.5和PM10,但是车辆密闭性设计和空调系统的工作状况,也会从外界引入颗粒物。所以我们这次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密封性,车在这种环境下和外面隔绝的性能,还有和外部进行空气交换的时候,是否有专用的专置过滤处理,这是一个是可评价的指标,虽然牵涉到成本,但是对企业来说,这些对健康有益、对环境友好的配置的增加,体现车企对这点重视。
此外,通过调研发现,在国内顶尖研究机构里面像北京大学在做车内过敏物的研究,我们也了解到国际上个组织也在做相应研究,他们报来有数十种致敏源。不同人的致敏源反应不一样,但是判断需要一定依据,这就是为什么要提出来研究考察。
中国汽研总经理万鑫铭接受重庆电视台记者采访
万鑫铭:
--链条式样本来源,专项资金支持,总体保证健康指数作为第三方性质的公开公平公正。
健康指数评价车辆来源,主要按照中国汽研自行购置来支撑测评,我们现在所有车是链条在开展,每年会安排相关的资金来做这个事情,总体保证健康指数第三方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不能因为其他影响因素导致结果不真实不客观。
健康指数只要是真正做得好,而且包括未来自身做得到位,到时候真正推动行业进步,消费者良性互动真正到位了并刺激市场发展了--这种平衡是能够找到非常好的状态,而且之后会达到企业也愿意看到消费者也愿意看到。站在行业层面,推动技术进步,从我们观点来看就是要担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交通医学会主席王正国(中),与中国汽研董事长李开国(右)、中国汽研总经理万鑫铭(左)合影
万鑫铭:
--中国汽研将以消费者为核心,不排除跨行业联合,用open的态度推动社会共同参与汽车健康指数在内的指数群建设。
围绕“以用户为核心”,中国汽研正开展指数群建设方面的规划,就消费者关心的安全、健康、外观,甚至用车成本、车辆价值等热点问题,中国汽研曾经做过相关的市场调研,未来也将进行长期持续的关注。
一直以来,中国汽研都秉承着open的态度,我们不排除和健康、保险等相关的跨行业机构联合来做指数评价的可能性。接下来,中国汽研将打造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等类似的组织,在汽车界、医疗界、通信界做协调,让技术领域和企业板块共同参与进来。我们希望包括汽车健康指数在内的指数群,是一个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的东西,我们所做的工作持续追求这个体系的引领推动,务实而且能够为消费者或者行业进步带来我们的贡献。
万鑫铭:
--实验系统完全开放,未来将引入更多消费者参与形式,作为指数建设的重要补充。
同时,中国汽研现在整个的实验系统是完全开放的,将不排除借鉴国际上的方式,通过构建包括健康指数在内的指数群,围绕一个消费者关心的核心,对一款车做完检测之后,采用现场跟踪、参与等更直观、更实时的模式,让消费者近距离来感受,作为指数发布一个重要的补充形式,打消公众的顾虑。
中国汽研整车排放检测部部长李伟
李伟:
--围绕汽车健康指数,借鉴国际标注、行业标准、中国国情和消费实际,中国汽研将摸索制定新的评价规则。
目前汽车健康指数关注的几个维度,我国的国家标准还没有相应明确和完善。基于这种情况,中国汽研将参照国标的制定方法,借鉴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同事结合消费者实际使用当中反应的情况,尝试提出一套评价规划。在这当中,甚至有的标准行业也没有、国际也没有的,我们自己将摸索制订一些新的标准。
中国汽研VOC实验室
李伟:
--基于健康指数的四个维度,中国汽研将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研究,通过分级评价为消费者购车提供前置性参考建议。
从四个维度现在是广泛的情况,前期主抓车内空气质量(即VOC),PM2.5颗粒物作为观察项,电磁辐射作为量化考察项,过敏性作为下一步研究方向。
以车内空气质量为例,我们参考了国际上美国EPA致癌风险指数、国内环境空气质量的综合污染指数、以及6级车内气味评价法后,主要考察车内空气质量。我们将通过模拟车辆长时间静止、阳光照射、开空调三种工况,在不同阶段进行测试,最后通过加权得出一个指数。
具体到颗粒物,虽然车内本身不产生PM2.5,但是随着车内的使用时间增长,我们车更像大众的另外一个家,这个车是暴露在空气当中,在雾霾严重的当下,你不可能和空气不交换,一交换就有问题,当然就有污染。此外,现在净化器对PM2.5有用,但是车内有挥发物,主要还是想靠通风、靠时间。
中国汽研VOC实验室
在电磁辐射方面,世界卫生组织包括一些机构已经明确,包括电磁辐射射频信号对人的健康肯定有危害。现在车上的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电磁辐射带来危害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致敏性是新的东西,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重点研究,这个课题个体的感受不一,但却真实存在,会继续研究。
四个维度协同发力,让我们的体系和指数,能让消费者在购车前、买车时候,有我们给出的前置性参考建议。
中国汽研EMC检测部副总工程师雷剑梅
雷剑梅:
--电磁辐射并非电动车独有,有电器设备就有电磁辐射,其高低与车价亦无直接必然联系,关键看车辆零部件的辐射控制与整车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对公众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公众可以从常识中得出,电动车带有几百伏的高压和几十安的交变电流,从基本原理来说比较容易产生电磁辐射,但是公众不知道的是,车辆若注重零部件的性能管控和整车结构、材料设计,是可以将辐射控制得比较好的。
在燃油车板块,前期试验数据显示,也有超过国家标准的甚至国际标准的情况。例如,燃油车的点火系统也是高压放电,也会产生辐射,还有很多驱动器会产生辐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说燃油车就大,或者电动车就大。
此外,虽然从统计上来看,低价车如果说采用劣质的零部件,会产生电磁辐射,但是不能简单理解为车价和电磁辐射有必然联系。
中国汽研EMC实验室
雷剑梅:
--打消老百姓的的疑虑,引起行业的重视,减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的行业发展隐患,这就是推出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的意义。
研究表明,大部分电磁辐射,通过零部件的管控整车的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是可以控制的,而这中间相对专业性比较高、公众难以直接观测的方面,需要客观公正的体系去评价,这正是我们今天推出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框架的意义。
中国汽研EMC实验室
为什么做健康指数研究,不是危言耸听,让大家惊恐,国家在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一个大电流高电压,二有天然无线发射东西,我们通过指数能够促进行业有意识控制零部件的性能,优化整车性能,在全国如火如荼的汽车发展浪潮下,保证这个行业更好的发展,老百姓心里很关注,能够最大程度评价,能够打消老百姓对这辆车的质疑,这是我们初衷。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