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年来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蓬勃发展,在全球市场中都处于领先位置。其中,支付宝、微信等手机支付应用推出的“扫码支付”的便捷支付方式功不可没。
在移动支付领域,除了“扫码支付”之外,还有一种名为“NFC近场支付”的技术手段。这项技术的实现有赖于手机中特定硬件的支持,通常定位较为高端的手机才有这项功能。而“扫码支付”则在绝大多数智能手机上都可以轻松使用。于是,“扫码支付”降低了移动支付的使用门槛,迅速扩展了市场。
最近,在上海,“扫码支付”从路边商店和饭馆中走到了地铁和磁悬浮列车上。乘客只要拿出手机,显示支付二维码,在检票闸机的指定位置上,扫一下就可以完成支付、进站乘车。其实,在公共交通支付领域,“NFC近场支付”已经早有布局。如今,“扫码支付”来势汹汹,两种技术究竟谁会笑到最后?人们的日常出行又会有哪些变化?
据了解,这一次上海地铁引入了支付宝、银联两家作为后台支付渠道,乘客们需要下载指定的App,开通“乘车功能”,在站台闸机相应区域进行扫码,就能完成购票支付并通过闸机。而除了上海,北京地铁方面也引入了扫码支付的方式。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高级经理卢明表示:“一卡通公司跟北京地铁顺应了‘互联网+’的一个支付便利的大趋势,推出了手机一卡通的智慧出行工具,可为乘客提供除地铁单程票、一卡通实体卡之外的支付选择。刷卡过程中也不需要网络,能够确保乘客顺利高效通行。”
而在杭州,支付宝、银联也早早布局。杭州地铁发言人吴艇指出:“杭州是智慧支付之城,也是支付宝的家乡,因此支付宝很早就有设想,跟杭州地铁合作来缓解杭州市民现金购票排队的拥挤现状。在经过一段时间开发测试后,我们现在已经成功推出了支付宝购票和银联云闪付功能购票的非现金方式。尤其是对喜欢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年轻乘客,是一个很好的快速支付方式,同时进站速度也可以大大加快。”
交通出行是典型的小额高频场景,尤其是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行业,线下流量巨大,正成为移动支付各方着力发展的重要场景,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都在“跑马圈地”。蚂蚁金服工作人员陈彩银表示:“支付宝在公共出行领域,尤其是交通板块,我们是在各个城市都有这种公交车刷码乘车服务。目前,在杭州和武汉,都是全程支持公交刷码乘车,比如杭州接近400条公交线路都可以用支付宝刷码乘车。另外,比如嘉兴、青岛、泰安、天津也有部分区域和线路支持支付宝刷码乘车。还有全国地铁购票的形式,比较复杂,有线上购票和线下取票两种模式。”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交通运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国立分析,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领域遍地开花,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过去,乘坐城市公共交通时可以现金支付,有些城市也可以刷卡,支付方式比较原始、传统,不同城市间的公共交通还互相屏蔽。北京市和国内的其他一些城市将开通公共交通的手机支付,不同城市之间也在建立交通卡的联通使用机制,对城市及其经济发展都非常有好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或支撑产业,其实是城市的公共交通。如果公共交通比较发达,人们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会更加方便。”
另据了解,实际上运营商在NFC近场支付领域布局很早,尤其在交通出行方面被视作不错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早在3G时代,一些地方运营商就推出了NFC手机交通卡业务。虽然起步很早,但是现在运营商的NFC近场支付业务发展得并不尽如人意。
业内分析指出,导致运营商NFC手机交通卡业务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整个产业链太长、涉及的环节过多。现在随着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深度介入,用户规模越来越大,运营商NFC支付业务再想要在交通出行领域有所斩获,难度比以前大很多。
欧国立指出,未来,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同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越来越密切。既包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上硬件的互联互通,也包括软件比如公交价格、支付手段,“支付手段更加先进,能使得价格管理、支付方式等方面的连接更加便捷,人们在不同城市间乘坐公共交通支付的方式和手段也更加便捷、现代化。这对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非常有好处。我们期待着城市交通特别是公共交通在管理、支付手段等方面能有比较明显的快速发展,使得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从而使人们出行时更愿意选择公共交通。”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