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直通WTC2024 | 唐忠:中国隧道建设,从起步发展到世界瞩目

    唐忠,现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联席主席。深耕隧道行业近40年,从一线工程师到中铁隧道局集团总经理,见证了中国隧道近40年的发展历程。

    前言

    从隧道的一线工程师,到技术主管和项目经理,从中铁隧道局集团总经理,到现任隧道分会理事长,唐忠先生的职业生涯中,参与过无数大大小小的隧道会议。在他看来,其中最具特殊意义的,是1990年的成都世界隧道大会和即将到来的2024年深圳世界隧道大会。

    1990年9月,第16届世界隧道大会在成都召开,当时国际隧协37个成员国中有23个国家有代表出席。那是中国作为东道国第一次承接国际性的隧道行业大会。唐忠记得,在那个年代,中国的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发展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装备、技术还是管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仍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

    然而30多年后,中国再次成功申办世界隧道大会,一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我国有超过40000座、总长超赤道长度的隧道在日夜运行,总里程高居世界第一。这些隧道绝大部分都集中建成于改革开放后的短短40多年。与此同时,我国的隧道工程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走到了世界前列。

    让世界看见中国的努力和实力

    亮眼的成绩并不是一朝一夕达成的。唐忠提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修建一些复杂隧道的时候,还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隧道业在多个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对于这次在深圳召开的隧道盛会,唐忠表示非常期待。他认为,中国这些年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也建成了大量的工程,但是跟国际同行的交流以及沟通的渠道,相对而言比较不足;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中国的真正实力和国际上对我们的认知并不完全匹配,中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度还偏低。所以,作为隧道和地下工作者,唐忠希望和众多从业者一起努力,改变这种现状,通过举办国际性的世界隧道大会,来彰显中国在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的努力和实力。

    终于,2021年,在中国土木协会隧道地下工程分会,包括中铁隧道局诸多单位以及国内同行的共同努力,中国成功申办了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

    未来发展应加强理论建设与新材料研究

    在唐忠看来,中国完成了许多极具挑战性的工程,克服了许多世界性难题,这是工程人经过几十年来不懈努力所取得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对其他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借鉴。“但是取得这些成绩,并不代表中国的隧道工程已经尽善尽美。”提及对我国隧道今后发展的建议,唐忠通过这些年的观察和经验,认为中国隧道人还在以下方面要更加努力:

    第一是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中国的产品和工程,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包括有中国独创性的工艺工法,跟产品本身是并不匹配。第二个是在新材料研究方面。国内的研发,相对于工程产品而言比较滞后,这对中国工程界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和挑战。因为中国工程类别很多,数量也很大,如果能推动新材料的进步,将会对我们工程人的未来的全方位水平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作用。当然也会促进节能减排,使这一次世界隧道大会“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体现得更充分、更到位。

    盛会可期,共促全球隧道行业发展

    作为中国隧道工程界的杰出代表,唐忠在行业中经历了从一线工程师到高层管理的历程,亲历了中国隧道40年的发展,见证了中国隧道工程的腾飞。近年来,在面对特长隧道、深埋隧道、大断面隧道、高海拔隧道,以及各种复杂地质、复杂环境下的隧道时,中国克服了重重困难和挑战,同时在勘察、设计、施工、装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武汉三阳路长江隧道、港珠澳大桥拱北隧道等等诸多重大工程的建成,不仅提高了中国隧道修建技术水平,而且也促进了国际隧道工程技术的进步。

    "申办成功后,我本人非常高兴。”唐忠先生表示,希望利用WTC2024这个平台,进一步的跟国际同行加强沟通,相互学习,将国际同行的比较好的经验,融合到中国的工程实际;同时也通过中国的工程建筑技术,影响和帮助国际同行,推进他们在隧道和地下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促进大家共同进步。

    结语

    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行业正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作为其中推动者和践行者的角色,唐忠先生及万千隧道人必将在中国隧道工程的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信在全体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2024年世界隧道大会将助力隧道行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将持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全球隧道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张扬)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