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繁花盛开的季节,也是青春焕发的时光。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时节里,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为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搭建学生艺术才能展示平台,于5月30日下午14点,在北京市青年宫开展了以“国粹流芳,京韵悠长”为主题的第八届校园艺术节暨京剧专场演出活动,为全校师生及家长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展现了京剧的非凡韵味与独特魅力。
活动伊始,双榆树第一小学唐京晶主任主持开场,她介绍了学校的艺术发展情况,学校作为北京市艺术特色示范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美育教育和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学校于2018年成立了“国韵芳华”京剧社团,社团以京剧文化特色课程为载体,立足美育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京剧社团曾荣获北京市学生艺术节戏曲项目金奖;海淀区艺术节戏曲类金奖;北京市“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集体项目及个人项目金银铜奖;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个人”及“小梅花集体项目”称号等多项荣誉。
接下来,双榆树第一小学关红校长致开幕词,对近年来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她提到传承国学艺术教育,弘扬中华戏曲国粹,是双榆树第一小学历来奉行的践行教育宗旨,本次艺术节上演的剧目,既有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坚守,也有对创新元素的尝试与突破,对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进行充分展现。
第一个节目由武术社团为大家呈现《少年凌云志》,小演员们身着靓丽的演出服装,以激昂饱满的热情、铿锵有力的步伐、矫健敏捷的身姿征服了在场观众的心。他们激情四溢,每一次腾空、每一次跃起,都是他们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见证;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着力量与青春的活力!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最不易的是创新,双榆树第一小学原创京剧课本剧《雪孩子》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用京剧的方式表现孩子们熟知的动画作品,既表现了孩子们的童真与友谊,又传承并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绿柳枝洒甘露三千界上,好似我散天花分落十方”,《天女散花》中短短两句唱词就让我们感受到天女身着长裙,翩翩起舞,将五彩缤纷的花瓣撒向人间的场景,四位小演员用长绸配合身体的舞动,营造出飘逸出尘的天女形象。
《梨花颂》是一首耳熟能详的京歌,但今天双榆树第一小学“灵之悦”舞蹈社团的孩子们用轻柔曼妙的舞姿为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仿佛春风拂过枝头,梨花似雪般飘落,如诗如画的的美景就在我们眼前。
京剧《赤桑镇》唱段通过老旦与花脸的对唱,配以西皮和二黄板式的穿插转换呈现了一出传统剧目。六位小演员虽然年纪小,却将包拯的浩然正气和嫂嫂的通情达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武戏在京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武戏技巧动作也成为一种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小演员用“铁门槛”这一武戏动作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让大家了解到“快如飞燕掠波,踪如春风拂柳,动如珠走玉盘,静如奇峰迎面”的精彩武戏!
《坐宫》唱段出自京剧传统剧目《四郎探母》,是生、旦唱腔成就较高的传统戏之一,小演员们用成熟的唱腔展现了铁静公主帮助杨四郎出关探望母亲的经典场景。
本次专场演出还特邀到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金帆京剧社团,他们带来的京剧《杨门女将之探谷》,令在场观众们惊叹不已,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穆桂英睿智勇敢的人物性格与巾帼不让须眉的强大气势,引得现场掌声雷动。
老一辈艺术家为戏曲事业奉献一生,一舞台、一出剧,从青春到白发,皆是梨园情,音乐剧社团的孩子们为我们带来了一出精彩的京剧与戏剧融合的穿越大戏,台上的年轻的小演员们接过了戏曲文化的接力棒,让戏曲文化继续开花绽放、让文化魅力再度辉煌璀璨。
以优美悦耳的唱念为歌,以优雅婆娑的姿态为舞,5位小巾帼英雄的表演既富有力量感又不失灵动,刚柔并济中展现了她们扎实的基本功底,为观众生动地呈现了杨门女将机智娇俏的的舞台形象。
“清早起来菱花镜子照”这一句源自京剧《卖水》中的一段著名唱词,花旦组的小演员们用可爱的表情、稚嫩的唱腔、灵动俏皮的形体为我们带来这段精彩纷呈的动人表演。
学校“金雀”合唱团带来的歌曲《光亮》,是一首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了流行与民谣元素的歌曲,歌曲中加入了京剧的念白和唱段,旋律积极向上,唱出苏轼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体悟。
演出的最后,由合唱社团的孩子们为大家带来了温馨感动的歌曲《感恩的心》。舞台下的小演员们经历了种种挑战与磨砺,但幸而有循循善诱的老师、有关怀备至的父母、有共同进退的伙伴,他们将所有的感激化为一首温暖的歌曲,献给每一位默默支持与鼓励他们的人。
演出场外,同样精彩!为配合京剧专场演出的前期预热,双榆树第一小学美术组的老师们集思广益,带领全校学生制作京剧主题手工、绘制京剧脸谱,与学生一起感受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将优秀的学生作品布置在专场演出外的展厅,已然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双榆树第一小学一直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京剧等传统艺术的发展。本次艺术节暨京剧专场演出不仅为师生及家长们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也为双榆树第一小学推动传统艺术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未来,双榆树第一小学将继续致力于传统文化教育和美育教育,培养更多热爱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