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2014年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一定要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深刻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明确要求“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政治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这些指示为我们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 “红蓝融合”是理论引导与实践探索的结果。“‘红蓝融合’:传统+互联网”(以下简称“红蓝融合”),深入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近年来,“红蓝融合”创新团队紧紧围绕政治工作时代主题,着眼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政治工作创新模式,先后在空降兵部队以创办“我们的天空”新媒体平台为标志开创形成1.0版,在航天系统以推进“八个智慧”引领、“八项工程”落地的“双八实践”为标志拓展形成2.0版,在中部战区以推进聚焦主责主业的“双八实践”和“联合文化双六工程”为标志升级形成3.0版。从空降训练场、航天发射场到联合作战指挥部,从破茧探索的兵种1.0版、体系深化的军种2.0版到聚焦联合的战区3.0版,“红蓝融合”创新实践不断开花结果,形成“一个理念、三个品牌”,收获5000万“粉丝”、300亿阅读播放量,打造了一大批现象级案例,成为新时代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响亮品牌。2022年9月20日,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红蓝融合”荣获全军军事理论成果奖一等奖,这是该奖项自2019年设立以来评出的首个政治工作领域一等奖。国防科技大学《基层政治工作研究》杂志从第6期开始推出“红蓝融合”专题系列文章,从时代意义、深刻内涵、基本原则、实践途径、工作启示、深化发展等多维度立体总结“红蓝融合”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为深入推进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细品“红蓝融合”的时代韵味
“红蓝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政治工作革弊鼎新、固本开新、守正创新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信息网络时代条件下的“红蓝融合”创新探索,有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一、传承红色基因、铸牢不变军魂的政治责任
要把红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产生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人民军队的血脉魂魄。从南湖红船的星星之火,到南昌城头的惊世枪声;从长征途中的前仆后继,到太行山上的抗日烽火;从建设年代的激情燃烧,到改革开放的春潮奔涌,红色基因犹如一条红线纵贯历史,孕育了我党我军特有的理想信念、永固军魂、根本宗旨、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已经成为人民军队的传家法宝,是最需要坚守的精神高地。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站在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从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根上汲取信仰的力量,使这些超越时空、魅力永恒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不断强固官兵坚决维护核心、坚定看齐追随的思想根子。“红蓝融合”“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积极拓展信息网络时代发扬光荣传统、永葆革命本色的方法路径,扎实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大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二、抢占思想阵地、掌握战略主动的迫切需要
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丑化虚化持续加剧,特别是把我军作为攻击渗透重点,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散布涉军政治谣言,丑化军队英模,抹黑军队历史,妄图“拔根去魂”、切断“红色血脉”。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着眼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积极打好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敢于亮剑、主动发声,坚定主心骨、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坚决与错误思潮和负面信息作斗争,守好网络主阵地、强固信仰“上甘岭”。“红蓝融合”创新团队面对没有硝烟的网络舆论斗争,勇当战士不当绅士,敢于斗争不沉默观望,主动出击不被动应付,尤其是把新媒体矩阵当成作战平台来建设使用,生产的每一篇新闻作品、每一条文化产品既是武装官兵思想的武器,也是震慑敌人的子弹。
三、强化政治作战、服务备战打赢的使命所系
政治工作只有聚力备战、服务打赢,才能彰显价值。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信息上升为制胜的主导性因素,舆论较量、心理攻防、法理斗争成为政治工作的激烈战场。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认知域攻防初显高端战争端倪,全局政治战不亚于军事对抗,政治攻势充斥战场内外,双方大量运用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社交媒体,让信息迷雾虚实难分、真假难辨、是非难断,扰乱敌方思想意识、削弱敌方战斗意志、打击敌方胜战信心。这些动向充分反映了现代战争由传统的物理域向信息域、认知域拓展的趋势。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战斗力的作用机理,整合政治工作作战要素,优化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模式,强化直接作战功能,固化备战打仗支撑,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红蓝融合”创新团队始终坚持主业主抓、中心居中,聚焦认知域对抗、瞄准制脑权争夺,以数据链强固生命线、以信息力提升战斗力,大力实施政治工作“聚力备战工程”,努力推动政治工作向政治作战转变,确保党对作战的统一领导,确保一切为了作战胜利,确保人的因素在作战中充分发挥作用,确保树立敢打必胜信心,确保瓦解敌军取得实效,确保发挥人民战争威力。
四、顺应时代发展、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
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运用,互联网日益呈现体系开放化、传播互动化、媒体去中心化、信息获取个性化等特征,虚拟现实跨域联接,网络传播多元多向,各种信息海量传输,媒体受众界限模糊,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政治工作的环境也从相对封闭走向复杂开放,内容从相对固定走向深化拓展,平台从平面单调走向立体多维,形式从简单静态走向丰富动态,渠道也从官方发布走向全媒体发声,这些演进迭代给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顺应时代发展大势,冲破固有思维定式,以开放姿态拥抱网络,让政治工作在走进网络、占领网络、引领网络中,打造增长极,发挥新优势,释放新动能。“我们的天空”,是全军军级作战部队中首个微信公众号、微博,也是军内首家进驻荔枝FM、喜马拉雅FM、抖音、快手的新媒体,推出了一系列开创性作品。“我们的太空”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之际创办,之后相继建成政治工作数据中心、新媒体中心、人才建设研究中心、创新实践中心,逐步向政治工作全领域深化拓展。“中部号角”是全军入驻平台最多的新媒体矩阵,致力于讲述战区故事、弘扬联合文化、凝聚备战力量,在更广阔的网络空间吹响了“向战、务战、胜战,联合、融合、聚合”的冲锋号。
五、回应官兵期盼、凝聚军心士气的实际行动
目前,部队官兵几乎100%上网,基层官兵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伴随网络成长,是典型的“网生一代”“拇指一族”,可以说“网龄比兵龄长、入网比入伍早”,习惯“指尖上的生活”,青睐“虚拟化的表达”,喜欢“平等式的交流”。他们不是拒绝崇高,而是不喜欢板起面孔说教;绝非颓废消极,而是更关注自身价值实现;并非生来就有“骄娇”二气,而是渴望点燃心中的梦想火焰;不是排斥有意义,而是希望有意思。
推进“红蓝融合”探索实践,就是紧贴青年官兵“需求侧期盼”,推进政治工作“供给侧改革”,满足官兵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在有意义与有意思、有高度与有温度、看天气与接地气、点头率与点击率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着力激活新时代政治工作的“一池春水”。“红蓝融合”创新实践一路前行的“密码”就是三个字:“我们的”。“我们的”意味着始终和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并肩战斗在一起,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不仅是一种句式表达,更是一种理念立场,那就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打好网上人民战争,努力把人口优势、网民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政治优势。由此可见,“红蓝融合”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新时代官兵为本,以新时代官兵乐意接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既丰富多彩又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我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落地落实、生动展开、成功实践。
把准“红蓝融合”的深刻内涵
“红蓝融合”,意指政治工作本体和信息网络载体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功能耦合。其中“红”是传统底色,是红色基因、光荣传统的原色调,代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体现为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涵,精髓是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这是政治工作保持本色的传统根脉和不变基因。“蓝”是时代特色,是信息网络、科技发展的主色调,代表信息技术,体现为由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广阔“蓝海”,实质是政治工作所处的时代环境,这是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科技支撑和源头活水。“融”是发展大势,坚持赓续与发展、坚守与重塑、固本与开新相统一的原则,重在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实现政治工作由平面、单向、线性向立体、多维、全域拓展,使我党我军优良传统深度融入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话语体系、内容机制,真正鲜活起来、立体起来、生动起来。“合”是最终目的,同时关注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同步拓展网上和网下两个阵地,同向叠加铸魂和备战两个功能,使“红蓝融合”创新实践成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过程,成为占领阵地、传导价值的过程,成为攻心夺志、助力打赢的过程,努力形成“1+1>2”的综合效应。
“红蓝融合”的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我军政治工作重要职责是立根固本、铸魂育人,确保官兵对党绝对忠诚、部队坚决听党指挥。推进“红蓝融合”,首要的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探索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
“红蓝融合”的价值导向是聚力打赢。军队根本职能是打仗,战斗力标准是军队建设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推进“红蓝融合”,就是始终聚焦能打仗、打胜仗,既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又强化直接作战功能;既强调精神制胜又强调信息制胜;既继承人民军队发动群众、瓦解敌军等一系列制胜法宝,又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实现整体创新,切实把备战打仗的指挥棒立起来,把抓备战打仗的责任担当立起来,以更好达到对内凝神聚气、对外攻心夺志的效果。
“红蓝融合”的核心要义是守正创新。“红”体现为“守正”,就是固本强基、恪守正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传承对党忠诚的红色基因,强固信仰信念的思想根基。“蓝”体现为“创新”,就是打破陈规、开新求变,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必须主动适应发展大局与时代大势,立足新方位、开拓新路径、探索新方法、创造新优势。“红蓝融合”是弘扬传统和开拓创新的有机统一,生命线要想永葆生命力,必须在“守其正”“出其新”两个维度上下功夫、求统一。一方面以坚定的信念守住根脉、赓续传统,另一方面以开拓的精神迎接挑战、战胜挑战。
“红蓝融合”的理论特征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军队政治工作历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属性,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符合当时历史特征的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和载体手段。“红蓝融合”不是传统政治工作的简单位移,而是在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官兵一致、党员干部带头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特点规律,学习借鉴现代传播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成果,有效解决政治工作与时代要求的深入对接、深度融入问题,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红蓝融合”的哲学方法是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社会与思维运行的总方法,从事物内部的矛盾统一、辩证运动,可以解释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一体变化的动因和目的。“红蓝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的生动展开,“红”关乎根基方向,但少了“蓝”的创新活力,就会滞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擦亮“红”的底色;“蓝”关乎动力源泉,但少了“红”的底色坚守,就会忘记初心,迷失“蓝”的发展方向。“红蓝融合”的探索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发展并不意味着忘记和丢掉传统,而恰恰是为了回归和发扬好传统,让生命线在新时代更好发挥作用、彰显威力。
“红蓝融合”的创新载体是信息网络。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给人类带来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政治工作必须敏锐把握科技发展新趋势,增强对科技的认知力、创新力、运用力,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借助信息网络开放、共享、简约、高效、平等、跨界、社会化等特性,避免出现政治工作滞后时代、脱离官兵、低效粗放等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工作质量效益,为政治工作插上信息化翅膀。“红蓝融合”正是契合这种时代要求,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信息网络技术优势让光荣传统的“红”更加鲜亮,让政治工作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红蓝融合”的文化内核是和合之道。中华和合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合”指的是汇合、联合、融合。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和合的形式不是“非彼即此”,而是美美与共、共享互赢,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政治上所讲的“红蓝融合”与军事上所讲的“红蓝对抗”是不一样的。军事上讲红蓝对抗、零和博弈;政治上则讲红蓝融合、止戈为武,表达的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体现的是开放包容、文化自信,倡导的是独行快、众行远。“我们的天空”“我们的太空”“中部号角”都是为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打好网上人民战争”,代表着同一个事业、同一个梦想、同一个目标,蕴含着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同舟共济、合作共赢。 (作者:红蓝融合课题组)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