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湾区,开放程度高、产业实力强,拥有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超万家,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2023年5月,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课题组参加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组织的大湾区低空经济调研,与广州、深圳、珠海三地政府部门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实地走访亿航智能、小鹏汇天、顺丰丰翼等代表性企业10余家。结合此次调研,我们认为,应着重关注大湾区低空经济“火热”发展之下的四重挑战,以此“冷静”思考浙江在赛道选择、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场景应用、空管系统建设等方面相关契机。
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势头正盛
大湾区正在加快推动电动航空产业抢先发展,打造了世界级的无人机产业生态,拥有一流的通航运营企业,广州、深圳、珠海均已成为全国低空经济的领先城市。
电动航空创新发展领跑全国。亿航智能研发形成8款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以下简称eVTOL),其中EH216-S为全球首获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生产许可证“三证”。小鹏汇天已研发4款eVTOL产品,“陆地航母”(X3-F)即将量产。
无人机运营试点加快推进。顺丰丰翼推进“急难险贵”产品空中快递,在深圳建立了4条航线,2023年飞行运输货物69吨。美团聚焦在山体公园、珠江水系等特殊场景发展空中配餐服务,接入商圈9个、商家近400家。珠海紫燕、璇玑等无人机已在海上、应急、军事等多场景应用。
通航龙头企业优势突出。东部通航公司拥有30架直升机,形成了从深圳、广州到香港的跨境飞行,深圳到广州的城际飞行,面向华为的定制飞行等业务。此外,中航通飞聚焦通用飞机制造运营、南航通航专注海上油气服务也有独特优势。
生态体系持续创新突破。深圳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全国首张1.4GHz低空经济通信专网,实现半径5公里、300米以下空域有效覆盖;推进创新低空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项目(SILAS)建设,打造全国首套全空域全要素管理服务平台。
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竞争之惑:低空赛道竞相布局。一是城市补贴成本增高。深圳、广州、珠海、东莞等城市均对引培企业、技术创新、场景拓展等加大补贴力度,包括最高补贴2000万元奖励落户、5000万元资助扩产、3000万元奖励适航取证等。二是市场主体增长加速。根据企查猫数据,自2015年以来除2021年、2022年份外,广东省无人机注册企业年均增长在10%以上,深圳无人机从2021年的1200家增加到2023年的1730家。三是场景应用需求分化。城市航拍、娱乐等消费市场趋于饱和,农业飞行作业需求增长放缓,快递、物流、巡检、通勤等市场发展还缺乏持续动力。
技术之殇:动力安全面临挑战。eVTOL是动力系统、无人驾驶、飞控系统、信息通讯等相关领域技术跨界融合产品,动力、安全两方面技术可靠性受到广泛关注。一是电池能量密度制约动力。eVTOL商用门槛电池能量密度需求将高达400Wh/kg,但目前量产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大多在200Wh/kg以下,仅能支持eVTOL验证航空器飞行30公里,亿航智能、小鹏天汇等产品普遍处于“充电2小时、飞行20分钟”的状态。二是适航安全水平仍需提高。根据现有的适航标准要求,民航客机因自身系统出现故障导致机毁人亡的概率为不低于每飞行小时10的负9次方,而目前取得适航证的亿航智能EH216-S为10的负7次方。此外,城市低空飞行环境复杂,伴有气象变化以及信号干扰等均易引起eVTOL飞行安全焦虑。
盈利之痛:运营模式仍需探索。由于缺少稳定的市场需求、成熟的盈利模式,全国90%的传统通航运营企业存在业绩亏损,这也是eVTOL、无人机等公司商业化盈利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电动航空载人运营尚需多年探索。业内普遍认为eVTOL盈利之路将经历旅游观光、工业应用、城市出行3个阶段。从企业来看,亿航智能目前尚无运营收入,东部航空预计将在2030年前后才能实现eVTOL对直升机的替代。有专家认为,在盈利模式尚未清晰前,民航局可能谨慎颁发第二张eVTOL适航证。二是城市场景下无人机配送成本依然偏高。目前,广州经开区交投集团开通的跨境商品无人机配送航线,单次运营成本高于100元/架次,而丰翼科技以12元/次、美团以5~10元/次推广无人机快递及送餐业务,成本收益相差巨大。
空管之压:空中管理亟需创新。低空经济发展仍然受限于航线审批、管控指挥等空域传统管理方式。一是航线申请及空域使用仍然繁琐。丰翼科技、美团无人机、东部通航等企业反映,南部战区相比于东部战区空中管制总体较少,但即便是120米以下空域使用的飞行计划也需前一天申报、当天报备,一定程度上影响空中物流通勤效率。二是航空器激增对空管带来新挑战。2023年深圳货运无人机飞行超过61万架次、全国第一,预计2024年将达100万架次。深圳市交通局认为,在此增长态势下,由传统的监视雷达传输飞机的高度、速度、方向等信息后,再由管制员做出航空器下一步飞行动作调度指令的管理方式,将面临巨大挑战。
加快浙江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比粤港澳大湾区,浙江低空经济发展无论在产业总体规模、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生态及配套,还是在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场景应用、先行先试方面都处于落后地位。结合大湾区低空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面临挑战,我们要更加冷静思考浙江低空经济发展之路,在赛道选择、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场景应用、空管系统建设等方面做出精准选择,高效推动全省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规避末端无人配送市场竞争,谋划发展支干线用大型货运无人机战略项目。根据国家邮政管理局信息,未来几年仅邮政快递领域大型货运无人机需求将在2000架左右,但目前市场尚无合适产品供给。一是进一步关注吨级以上货运无人机领域。浙江要避开小型末端无人机物流的激烈市场竞争,聚焦有效载荷在1吨以上、满载航程1000公里的大型货运无人机项目以及支干线物流市场。二是支持中通等龙头企业项目布局。目前,中通已在新疆开通两条常态化无人机支线物流运营航线,浙江可重点支持中通、菜鸟、圆通等企业布局大型无人机项目,引导其商业运营项目在省内落地。三是引导省属国企投资货运无人机赛道。支持省机场集团、省交通集团通过资本市场化运作、基金投入进入货运无人机领域,通过资本参股、控股相关优势企业,抢占发展新赛道。
以应用市场端开放集聚龙头企业,推动电动航空机型展示—销售—制造—研发项目梯度布局。电动航空代表了未来航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有望成为空中的“新能源汽车”。一是加大对大湾区链主企业的招商。当前,亿航智能、小鹏汇天等企业有明确意愿到长三角、特别是到浙江发展应用端市场。建议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吸引其将eVTOL华东展示、运营、销售中心布局浙江,进一步延伸发展制造、研发等相关项目。二是支持万丰航空等浙江企业布局电动航空项目。建议支持万丰与全球某知名汽车主机厂成立合资公司,在电动航空原型机开发、电池系统、工业设计、模具及工装制造、航空适航认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同时,通过浙江省机场集团进一步参股方式,支持吉利沃飞长空关联项目落地浙江。
支持天目山实验室建设低空经济创新中心和智慧通航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抢占低空关键技术制高点。天目山实验室在低空飞行器、航空部件/系统、航空材料等方向上拥有部分关键技术成果,具备支撑低空经济技术创新的良好基础。一是谋划建设浙江省低空经济创新中心。支持天目山实验室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关键低空技术供给,在新能源大负载无人机、AI智能无人系统、动力推进电机、航空飞行器用新一代电池关键材料等领域突破。二是加快推进智慧通航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为低空经济领域项目提供产品设计与检测、飞行器试制与试飞、专项概念验证资金支持等,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三是加大低空经济人才培养集聚。优化北航中法航空学院学科设置,联合行业链主企业加大低空经济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天目山实验室成为低空经济人才集聚地。
建设舟山海岛试验场与杭州千岛湖水上试验场,推进低空经济重大场景开发和盈利模式探索。浙江具有良好的山海资源,应当结合空域资源,重点打造若干海岛、水面的低空飞行器试验场,开展盈利模式探索。一是将舟山打造成为无人机岛际物流、海岛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试验场。围绕舟山本岛—嵊泗本岛、嵊泗本岛—花鸟岛、舟山本岛—六横岛、嵊泗本岛—上海金山等岛际航线,打造物流无人机配送试点,发展医疗物资配送、海岛应急救援、常态化陆海巡检等低空场景。二是将千岛湖打造成为电动航空低空文旅发展试验场。结合建德千岛湖通用机场管制空域范围为高度1200米以下、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的良好条件,支持eVTOL龙头企业到千岛湖开展低空文旅试验,开展水面验证试飞、适航取证、噪声测试与评定等相关试验工作。
围绕公专网覆盖、数据链融合、有无人机协同,建立低空空域智慧化常态化管理机制。在加强与军方、民航沟通合作基础上,充分借鉴深圳经验,完善低空知联网基础、开展低空智能融合布局,建好空域管理协同机制,推动空域管理创新突破。一是加强低空智联网络基础设施布局。深化杭州、舟山等地5G-A网络试验,推进商用部署。开展政务领域无人机1.4GHz专网建设,推动公专结合有效覆盖低空空域。二是建设浙江版本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支持省机场集团在现有省级飞行服务中心基础上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服务平台,打造浙江版本的SILAS系统,打通与国家民航局无人航空器管理与服务平台(UOM系统)的全面对接。三是构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军地民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建立全省低空示范空域图,积极探索低空空域分层分类划设,实现消费级无人机、工业级无人机、传统通用航空器、eVTOL等安全运行,优化航线飞行计划申报审批。(吴骏毅 、朱袁阳、胡国华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新媒体责编:zhangzhen)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