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南缘环境恶劣,气温寒冷,是陕京管道全线条件最艰苦的地段之一,这段输气管道就是北京管道榆林作业区的管辖范围。今天我们就跟随记者去认识一位为保障陕京管道安全畅通、坚守在沙漠里的“80后”巡线工——李晶晶。
清晨7时多,天刚微微亮,气温在零下20度,记者准备跟随李晶晶前往管道线路上开始一天的巡线工作。今天他们巡护的管段当地人成为“五十里沙”,顾名思义这一段五十里方圆内都是沙地。
李晶晶今年45岁,是一位已在巡线岗位坚守二十余年的“老员工”,经验非常丰富,被大家称为“活地图”。他背着装满工具的巡检背包,手里拿着巡检仪器,走在前面为大家探路。徒步5公里多,背着近20斤的设备,走在沙地上,每一步都显得很艰难。
走在前面的李晶晶嘱咐到我们说:沙地里走路太费劲了,沙子松软,每走一步脚都往里陷,你们注意安全,不过走一会,习惯了就好了。
北京管道承担着为首都北京及沿线城市输送天然气的重要任务,榆林作业区管辖的数百公里管道,日吞吐量最高达1亿立方米巅峰,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关键枢纽。而李晶晶负责的35公里管道线路,穿越沙漠、沟壑,地形复杂,巡护难度极大。
国家管网集团北京管道公司陕西输油气分公司榆林作业区张志禄:这条线路太重要了,一旦管道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沿线的城市,还关系到首都的能源安全,所以必须得有人坚守在这里。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将这段管道巡护完成。
在这里,管道埋在地下,在管道上方密密麻麻安装着各种警示牌,用于提醒人们下方有天然气管线,以免周围的群众在随意在管道上方取土,对管道和光缆造成伤害。在走到一个警示牌前面,看见李晶晶和同事熟练的从工具包中取出扁铲和描红笔,仔细的清理着警示牌上的鸟粪,认真着描红着警示牌上的字,在他们做这些工作前,而记者几乎都没看出来。
李晶晶:管道标志桩像哨兵一样,24小时守护者管道,时时刻刻向人们提醒,此处有天然气管道。所以我们就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他们,他们有破损、有倾斜、有污渍、字迹有掉色,我们都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确保他们完好无损。我管辖的这段,这样的警示标识一共336个。
过了一会,李晶晶走一段弯下腰,拿着仪器进行检测,像是给管道“号脉”的医生。他凭着经验和仪器测试着管道的走向和埋深,此时的气温零下20度,寒风凛冽。
和李晶晶一起巡线的还有新员工温睿思,今年26岁,李晶晶对他来说既是师傅,也是大哥,李晶晶每道工序都会手把手教他。
李晶晶:我觉得他刚从学校毕业,从河北来到这么艰苦的地方,远离家人,挺不容易的,我就想多教教他,让他能更快地成长起来。
巡线途中,李晶晶一边检查管道,一边给温睿思讲解巡线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刚翻过一座沙梁,李晶晶立刻让温睿思停下脚步,将鞋里的沙子清理干净,然后再继续前行。
李晶晶:这一段沙梁和沟壑比较多,沙子和容易进到鞋里,所以要及时清理鞋底黄沙,要不等回去你才会发现脚被磨破了。
就这样一脚深一脚浅的两人继续前行。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浑身都早已冻透,冷风夹杂着沙粒不时打在脸上,生疼。完成一段巡检后,师徒俩找个避风的地方休息。
李晶晶:在沙漠里巡线,最难受的就是冻手冻脚,只要一停下来,几分钟手脚就冻僵了,得活动活动才能缓过来。
沙漠里没有补给点,随身带的面包、方便面、水壶就是他们的午餐。此时,冻得发硬的面包成了这对师徒最简单的午餐。
温睿思:虽然面包又干又硬,但在沙漠里,和师傅一起吃,也挺有味道的。
完成巡线后,师徒俩傍晚才回到作业区。远方的父母牵挂着沙漠中的孩子,估摸着该下班了,李晶晶的妈妈立刻打来了电话。
每到年底,李晶晶的母亲都会给他做碗剁荞面,这位45岁的“老员工”说起吃的,还像个大孩子。
李晶晶:我最喜欢母亲做的剁荞面,那是儿时的记忆,香得很,我每年就盼着这一口。
而在另一间宿舍,温睿思正在用手机精心编制着短视频。第一年挣工资,他本给父母想买些礼物,但觉得没有什么心意,从巡线开始,他就用手机记录着管道沿线的风景,已经拍了很多,这次剪辑一段视频发给父母。让父母看看他工作的地方也是风景独好。
温睿思:我想让父母看看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虽然有些恶劣,但是塞北风光也别有一番风味,最重要的这是我工作的地方。
春节一天天临近,沿线用天然气取暖、做饭的人民越来越多,对天然气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李晶晶和同事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
李晶晶: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想到千家万户能用上我们输送的天然气,心里也挺自豪的。
温睿思:能和师傅一起守护能源动脉,我觉得很有意义,这也是我成长的过程。
在一天的采访中,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艰苦和坚守。零下20多度的沙地中,是一张张朴实的脸庞和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伴相守,无怨无悔。与大多数80后不同,李晶晶把人生的青春奉献给了管道巡线工作,用脚步丈量管道、用韶华守护能源安全,别样的坚守将为他的梦想筑牢坚实的根基。(张扬)
(新媒体责编:zhangyang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