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钢铁动脉植绿意 万里山河绘新卷

    草长莺飞,万木争荣。伴随第47个植树节到来,中国铁路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号召,大力推进铁路沿线植树增绿工作,用实际行动为“绿色家底”添砖加瓦。华夏大地铁路版图上,一条条钢铁动脉正与生态廊道完美交融,始于钢轨、兴于生态的绿色革命,正重塑中国发展的底色。

    轨道上的生态文明成为华夏大地“绿色廊道”。风驰电掣的列车与生态文明理念交汇,迸发出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京张智能高铁建设,让沿线20万平方米土地重焕生机;川藏铁路建设用桥隧代路方案,最大限度保护横断山脉生物多样性;“和若铁路”5300万株沙生植物编织出300公里绿色屏障……当铁路建设从“逢山开路”转向“与山共生”,从“遇水架桥”升级为“以水为友”,作为线性工程,在铁路沿线植树造林,不仅让“流动的风景这边独好”,更增强了铁路沿线的生态防护功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为沿线居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青藏铁路唐古拉段,建设者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地带培育出抗冻植被;海南环岛高铁沿线,乡土树种与景观植物形成多层次生态群落……中国铁路在具体实践中,结合铁路沿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科学规划、精选树种,确保植树成活率。同时,注重与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合作,共同推动铁路沿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守护钢铁动脉畅通,构建起联通南北、横贯东西的生态网络。

    铁路绿化实现了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绿色发展是创造新价值的源泉。《2024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全国铁路线路绿化率达85.9%。从生态效益来看,大秦铁路两侧的“降尘植物墙”,使沿线PM2.5浓度下降30%;长三角城际铁路网,让轨道沿线成为雨水调蓄的绿色海绵……树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效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从经济效益看,山东沂蒙革命老区,“绿皮火车”慢行线路串联起20余个生态果园,年运送农产品超万吨;云南大临铁路沿线,铁路林带与普洱茶园交相辉映,带动茶旅融合新发展。在社会效益方面,铁路绿化提升了百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铁路沿线的树木能够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保护铁路设施的安全。此外,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守护铁路林带健康,无人机巡护覆盖荒漠化区段,卫星遥感构建生态数据库。科技赋能让铁路绿化从粗放式管理转向精准化养护,5G、物联网等新技术正在重塑生态治理的时空维度,为绿色发展注入智慧基因。在钢轨延伸中构筑的“绿色屏障”,为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铁路构筑的防风林带让生态福祉丈量民生温度。兰新铁路百里风区,曾经的“魔鬼风口”变成防风林带,守护沿线20万群众的家园;京广高铁沿线城市,铁路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铁路植绿增绿,延伸的绿意里有民生温度,诠释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当呼啸而过的列车不再扬起沙尘,当钢铁巨龙与生态绿廊和谐共生,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在东北林区,铁路防护林成为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在长江经济带,滨江铁路绿廊构建起候鸟栖息驿站。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让铁路绿化超越单一功能,成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支撑。从中欧班列沿线联合造林,到蒙内铁路穿越肯尼亚国家公园时的生态设计,中国铁路绿色方案正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当钢铁驼队载着生态文明理念驰骋世界,展现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生态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我们看到从塞北风沙线到江南烟雨廊,从雪域天路到热带雨林,中国铁路正以“复兴”之力点染“绿意”,在神州大地书写生态文明的时代答卷。不断延伸的绿色长廊,勾勒出美丽中国的生态轮廓,更昭示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李红红、刘伟)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