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一个饮料瓶,能改变什么?

    近日,某超市推出的一款无标签瓶装饮用水引起广泛关注。网友在称赞其颜值高的时候,殊不知这是食品行业的又一次“低碳”尝试 。

    “无标签”真的可以吗?

    按照国家标准GB 7718的要求,为了满足消费者知情权,食品必须有标签。不过这款瓶装水是整箱售卖,外包装上已经有完整的食品标签信息,因此在瓶身上可以不用标注。

    为什么要“无标签”?

    “无标签”最直接的好处是在生产环节减少塑料和油墨的使用,企业提供的信息显示,该产品预计全年可减塑超过34吨,相当于减少约2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其次,“无标签”是一种回收便利化设计。饮料瓶以PET材质为主,而标签多为PVC材质,“无标签”可以减少回收工序和回收成本,实现高效回收和高值再利用。除了“无标签”,将绿色、蓝色的饮料瓶改为透明瓶也是回收便利化设计。

    国际上“无标签”产品多吗?

    “无标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日本,最初也是减塑和方便回收的考虑。目前国际上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饮料,尤其是各种饮用水,国内类似产品也不是孤例。但总体而言,“无标签”产品仍然很小众,毕竟从标签合规考虑,产品无法拆零售卖,因此对于一般的商超和便利店模式很难推广。

    “无标签”饮料瓶去向何方?

    中国的PET饮料瓶回收后绝大部分“降级”使用,比如生产聚酯纤维面料、汽车塑料件等。少部分通过精加工,转化为食品级再生PET(rPET)重新回到饮料生产线,国际上将其称为“瓶到瓶的同级回收”。不过这些食品级rPET只能用于出口,因为中国大陆地区尚未批准其用于食品包装。

    “无标签”饮料瓶也会进入回收通道,不过它在回收便利性方面的优点在中国反而很难体现。国内饮料瓶回收率已经高达95%左右,不会采用欧美的押金制和闭环回收模式,“无标签”饮料瓶必然融入传统饮料瓶的洪流。因此,当务之急还是推动食品级rPET的同级回收利用。

    据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呼吁,要尽快明确食品用rPET生产应用的管理机制,打通政策堵点。多方联动,共同推动食品接触用rPET行业高质量发展。他指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已允许rPET用做食品接触材料,其在我国的合规应用迫在眉睫。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