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绝不是一句空话,就是我们基层干部头顶的灯塔、脚下的路标。我们镇,地处黄河中游岸边,是名副其实的“面朝母亲河背靠青山”,守护好这一方水土的责任重如泰山。虽然我们不直接临黄河主干道,但咱们这青山连绵、溪流纵横的地界,正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支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我们是“特色水果”青梨的主产区,还拥有宝贵的森林公园。守着漫山的果林和葱郁森林这份“绿色家底”,生态保护这根弦,咱必须时刻绷紧,不是喊口号,是要实打实地干!
党中央这些年抓生态保护的力度,大家有目共睹,咱这河岸边上的山山水水也确实更绿更清了。这提醒我们:保护生态,对咱基层来说,就是最大的政治任务,是躲不开、绕不过的硬杠杠!不是上头催了才动,是咱自己得主动想着干、抢着干;不仅要看好咱们这一草一木,也得想想咱这河水往下游流,咱这生态搞好了,也是给国家、给地球做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说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到咱们这儿,道理很简单:保不住咱这青山绿水,啥现代化强镇都是空谈!乡亲们想过上好日子,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能产好果子的土地,就是最根本的保障。咱这“水果之乡”的牌子、生态林区的风景,还有河岸边的这份安宁,就是咱留给子孙后代最值钱的金饭碗!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干!作为乡镇干部,带着党员干部和乡亲们,咱得这么干:
1.树牢“生态优先”,算清长远账。
甭管是引进项目还是搞产业,头一条就问:对咱这山、这水、这空气、这河流有影响没?以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不能走!
咱的优势就是特色产业和好生态。推广生态种植:少用化肥农药,多用农家肥、生物防治,种出来的果子更绿色、更值钱,打响咱“生态产品”品牌。
发展生态旅游:把咱生态林区、河岸风光、果园采摘结合起来,搞农家乐、民宿。环境好了,游客才愿意来,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好生态就是咱乡村振兴的“摇钱树”!
2.扛牢责任,把监管落到田埂河边。
河长巡河要真走真看:定期走咱负责的支流沟岔,重点看有没有乱倒垃圾、污水直排、乱采乱挖。发现问题,手机一拍,立即上报、督促整改。
林长护林防火是头等大事:特别是咱生态林区和果园周边,防火期巡逻必须加密,严禁携带火种进山。病虫害防治也要及时。
田长守好耕地红线:坚决制止乱占耕地建房、挖沙取土。盯紧秸秆:推广粉碎还田、青贮饲料化利用,严禁一把火烧了污染空气。
整治身边污染:
畜禽养殖:督促建好粪污处理池,定期清理,绝不能让粪水直接流进河里沟里。
生活污水垃圾:推动村里污水管网建设(或集中收集处理),垃圾分类要真分真运,特别是农药瓶子、塑料薄膜,必须专门回收处理,不能随手扔在地头河边。
3.学好本事,不当“门外汉”。
学法规政策:组织村“两委”、党员学《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黄河保护法》等,搞清楚啥能干、啥不能干,处罚是啥标准。
摸清家底风险:咱乡镇、村主要污染源在哪?比如:养殖户集中区?靠近河道的居住点?哪里容易塌方?生态林区有啥火灾隐患点?心里得有本账。
学实用技能:请上级环保、农业专家来教教,比如:怎么简单判断河水水质?(看颜色、闻味道、观察生物)常见的果树病虫害怎么绿色防治?小型污水设备怎么维护?遇到小问题,咱自己心里不慌,能先处理。
4.党员带头,发动乡亲一起干。
从我们自身做起,从党员户做起:带头搞好房前屋后卫生,垃圾分类做榜样,节约用水用电。下地干活,农药瓶子、塑料膜自己收拾干净带走。
宣传要“土”要“实”:开院坝会、走家串户,别光讲大道理。就跟乡亲们说:“垃圾乱倒,臭的是咱自己家门口,污染的是咱喝的水!”“一把火烧秸秆,呛的是咱自己肺,灰落果子上还卖不上价!”“河水干净了,鱼多了,咱子孙后代才有福享!”“绿水青山就是咱的金饭碗,弄脏了、弄坏了,谁也挣不着钱!”
组织志愿活动:定期组织党员、积极分子、热心村民,清理河道垃圾、疏通村里沟渠、在生态林区或果园周边植树补绿。干一次,比说十次都管用!
5.敢于碰硬,作风必须扎实。
生态保护难免得罪人。对偷排污水、乱砍滥伐、破坏河岸、屡教不改乱倒垃圾的,该制止就制止,该上报执法部门就坚决上报,决不能当“老好人”。
解决问题要实打实:比如协调解决养殖户粪污处理的实际困难(找技术、找资金),帮助联系秸秆回收利用的渠道,推动垃圾清运更及时。光堵不疏不行,得帮大家找出路。
咱们都信:人善待山水,山水必养人!只要咱乡镇的党员干部带着头,乡亲们齐上阵,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咱的河水一定会更清,咱的山林一定会更绿更密,咱的特色产业一定会更兴旺,咱的家园一定会更干净更漂亮!把这方水土守护好、发展好,就是对国家、对子孙最大的负责,咱基层干部也算没白干!(寇彩红)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