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已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作为一所扎根桂林、面向区域发展的应用型高校,桂林学院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作为突破传统发展模式的全新形态,以创新为核心,兼具高科技含量、高效能运转、高质量产出的特征,与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 的目标形成深度共振。因此,学校始终将为国家和区域输送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视为使命担当。
创新创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三大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以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为主体根基,以推动劳动资料革新为介体支撑,以拓展劳动对象范围为客体延伸。其一,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正深刻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桂林学院在培育过程中着重强化知识迁移、技能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锻造,从而精准培育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充分释放劳动者作为主体的赋能动力。其二,新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语境下,高素质劳动者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总和。随着时代发展,以算法、算力、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资料不断涌现,显著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与资源整合效能。因此,桂林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树立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的思维。其三,新型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劳动者借助新型劳动资料作用的客体,随着生产力迭代,以数据信息为代表的新型劳动对象应运而生。桂林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拓展学生实践场域与认知空间,着力提升其数字思维、数字意识与数字素养,推动学生在数字虚拟与现实实践的融合中突破劳动对象的传统边界,进而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能。 桂林学院通过 “主体培育 - 介体革新 - 客体拓展” 的协同赋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产业需求、技术变革深度绑定,形成了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色机理。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构建新体制机制的措施
构建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科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核心在于通过数据智能技术重构教育流程,实现从“经验依赖型”向“数据实证型”的根本性跃迁,通过可量化、可追溯、可预测的数据链路,使得教育供给从“模糊适配”走向“精准匹配”。
首先,在 “学习维度”,桂林学院依托超星平台,要求每门课程均运用数智化教学工具,借助知识图谱技术,不仅能清晰呈现学生在不同课程知识体系间的迁移轨迹,还能精准定位其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薄弱点。基于此,我们可依据知识图谱所揭示的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从海量学习资源中进行精准筛选与智能推送,达成个性化知识供给与针对性学习指导,助力学生优化学习策略,提升学习效率与综合素养;在 “能力维度”,桂林学院建立了硬技能与软技能协同量化的评估体系。如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核心指标,既要纳入竞赛项目成果、创业计划书质量、技术专利等可具象化的硬技能表现,也要通过情境化评估、团队协作记录、沟通效能分析等方式,对团队协作、领导力、问题解决等软技能进行可量化捕捉,形成全面立体的能力画像,为个性化培养提供精准依据。
重构课程体系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涵盖多领域、多维度的综合性概念,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学科融合的全新要求。高校需主动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体系,以此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的核心原理与前沿发展趋势;桂林学院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学生设计差异化课程,面向理工科学生重点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面向文科生重点发展 “数字人文与区域特色”等课程资源。通过技术赋能和学科交叉,桂林学院正构建“理工筑基、文科筑魂”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桂林学院着力构建 “专业能力 + 综合素养” 的双轮驱动体系。一方面,要深耕专业教育,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扎实掌握本学科的核心知识与专业技能,筑牢创新的 “硬实力”;另一方面,要将沟通协作、团队管理、领导力等 “软实力” 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可通过项目式学习、创新创业竞赛、跨专业团队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体系。这种兼顾专业深度与跨界广度的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育出既懂技术又善创新、既通专业又能协作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深度赋能,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正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路径。高校作为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需主动构建与政府、企业的协同机制:在与政府联动方面,应积极对接政策导向,争取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例如共建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等功能性平台,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筑牢政策与资源支撑的外部环境;在深化校企协同上,可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为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技术骨干搭建科研项目攻关的实体阵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的转化进程;此外,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创新创业实践导师,既能为高校师生提供前沿产业视角,也能通过开设定制化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为学生输送实践指导与资源支撑,助力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
通过“政产学研用” 的协同模式,桂林学院成立了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高校、产业园区及十余家AI企业,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生态,以此为依托,从多维度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
强化队伍建设: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需新时代老师能够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产业协同能力。为此,桂林学院要求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进行跨学科资源培训的机会、开展跨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提高跨学科融合能力。同时,学校也定期组织数字化培训,提供丰富的数字化资源,鼓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最后,学校搭建了校企地联合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联合体,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和地方的创新实践,将科研工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数字时代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研究》(2023ZJY1929)
(作者:郑丽英,桂林学院)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