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西部某处高速收费站改造现场,一组雷电防护设备正完成布设,检测人员手持表笔进行接地电阻复测。而在项目后台的数据记录中,所有测试项的时间、参数、责任人都被精确标注。这是一次看似常规的防雷检测行动,却体现了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在“数字中国”背景下所面临的新要求:安全、可追踪、系统化。其背后,是一名工程管理者在多项目落地过程中的深度打磨——他就是孟芃。
尽管鲜有公众视角聚焦这一岗位,但在智能交通“看不见的战场”上,像孟芃这样的技术型中坚正成为驱动变革的力量。他的工作不以算法模型炫技,而在于脚踏实地地推动关键环节的系统可控与标准透明。从一座门架的荷载设计,到一条车道的信号接入,从一次网络安全检测,到一部行业规范的细节编制,孟芃式的精确与谨慎,正在定义智慧高速的安全边界。
把基础工程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参照物”
2024年7月,一项重要的地方行业标准——《高速公路低压配电系统养护技术规范》正式获批发布。在这份标准的第九章“档案管理”中,首次系统提出以“生命周期+数据化记录”构建电气设施养护管理逻辑,改变了以往低压系统维护“重施工、轻归档”的现象。该章节的主要撰写者正是孟芃。
这一贡献并非偶然。在参与多个配电与联网系统改造中,他逐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非强制性但关键环节”的档案归集与数据留痕方法论,将之转化为可评估、可追责、可维护的规范体系。专家组评价称:“该章节内容结构清晰、指标设置科学,有助于统一省域高速低压设施养护标准,填补了长期以来的制度性空白。”
事实上,在智能高速发展浪潮中,档案管理从未真正被置于“科技项目”的核心讨论中,但它的缺失直接影响到设施可控性与运维安全。“信息化的基础,是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不能每换一个人,所有的逻辑就得重头搭建。”这是孟芃在规范讨论会议上的原话,言辞简练却精准击中了行业症结。
网络安全防线的“隐形守卫者”
另一个少有人关注却至关重要的领域是联网收费系统的网络安全。在新基建全面铺开、数据密集型场景逐步扩展的今天,设备联网不仅带来效率提升,也同步放大了信息泄露与控制风险。
2024年10月,公司启动联网收费系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评估项目,孟芃全程牵头:从前期调研、竞谈组织、技术文件编制到检测过程管理,他逐一把控关键节点。检测内容不仅涵盖通信链路、数据库权限,还涵盖现场控制逻辑和异常行为预警机制。
检测周期仅10天,而输出的检测报告长达3万余字,整改条目40余项,整改建议包括加密通信协议部署、日志保留规范和物理隔离区边界加固。该报告被河南交投评估中心评定为“示范级别”,并在后续系统整改中实现安全基线指标提升至98.6%,大幅优于同期项目平均水平。
网络安全看似抽象,却极度仰赖现场对风险点的精准理解与工程可执行性方案的形成。对孟芃而言,这是一次将抽象技术诉求“翻译”为施工语言的过程,更是让数据安全真正嵌入物理结构的工程管理尝试。
防雷检测的“细节力”,构建风险预警链条
2023年底至2024年中,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发布专项检查计划,对全省高速公路防雷设施展开全面评估。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面对覆盖广、设施杂、时间紧的要求,孟芃主导制定防雷检测清单,覆盖办公楼、站房、雨棚、收费广场、匝道及机房设备,累计检测点位超百个。
他将原本分散的检测条线按照“功能分区”归类,形成完整的风险图谱,并主张在检测数据中标注历史施工批次与材料型号,实现横向比较与周期追溯。在提交检测报告后,他协助团队完成整改项目实施,推动该路段雷击故障概率显著下降。
因此,他被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评为“防雷安全检测先进个人”,这一表彰也成为地方级交通运营单位首次以检测实践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升级的典范。
智能交通的“纵深融合”呼唤更多技术中坚
在整个智能交通生态中,系统工程的底座往往隐藏在感知、运维与联调的细节中。这一类工作没有显眼算法、鲜见资本关注,但却是国家智慧基建能否长期稳定运转的“神经末梢”。
孟芃的经验告诉行业:未来智能交通的挑战不只是技术堆叠,而是系统调度、标准构建与多专业融合。只有当电气设施具备标准化档案、网络设备具备闭环防护、现场操作具备可量化参考,数字化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回顾这几年他参与的诸多项目,无论是联网收费系统重构,还是机电设施安全检测,抑或行业规范的制度化推进,其本质都是让“技术流程透明化、风险节点前置化、工程管理数据化”。
他的路径并不张扬,却切实打通了从现场感知到制度建设的闭环——这一点,正在成为智慧高速系统真正具备“可复制、可移植、可升级”能力的关键前提。
在行业热议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战略之际,像孟芃这样“看见细节、处理细节、标准细节”的技术管理者,其价值不仅在项目成果上,更在于推动行业走得稳、走得远。正如他常说的:“我们面对的不是某一个设备问题,而是一整套公路运行安全生态。”
他的眼界,已然从一条高速路,延伸到整个智能交通体系的支撑逻辑。(陈珂然)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