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汕头,暑气未退,铁轨在烈日下泛着刺眼的光。在粤东沿海通道,汕汕铁路线汕头南至汕头站区间施工如火如荼。
在濠江特大桥的施工现场,一群身着绿色工装的身影正俯身在电缆沟旁,指尖划过黑色电缆的每一寸表皮——他们是广铁集团惠州电务段汕头水电车间电力二工区的职工们,正用最“笨”的办法,守护着铁路电力系统的“生命线”。

汕头湾隧道口 袁春柳摄
此时,汕汕铁路后开段电缆敷设工作全面展开。作为铁路电力系统的“血管”,电缆承担着信号、通信、照明等关键设备的供电任务,哪怕是毫米级的破损,都可能埋下安全隐患。
“电缆敷设在电缆沟内,一旦出问题,返工就是大工程。”电力工长洪映森擦了擦额头的汗,手里的记号笔在电缆磨损处做着标记,“必须在敷设时就把好关,一米都不能含糊。”转头和青工孔超凡说道。
每天清晨六点,天刚开始亮,他们就带着工具赶到现场,趁着气温稍低开始作业。随着太阳升高,地表温度很快超过40℃,电缆外皮被晒得发烫,徒手触摸时像触碰到烙铁。但职工们依旧蹲在沟边,手指反复摩挲着电缆表面,检查是否有划痕、鼓包或破损。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滴,砸在电缆上洇出深色的印记,没多久又被高温蒸干,只留下一圈圈盐渍。他们却笑着说:“多检查一寸,铁路运行就多一分保障。”

濠江特大桥放缆中 孔超凡摄
除了地面的“细活”,高空灯塔设备检修也一样不少。以前,灯桥、灯塔等设施的检查需要工人系着安全绳攀爬,三四十米的高度,上去一次就要耗一个小时,遇上风雨天更是险象环生。“有次台风前检查灯塔,下来时裤腿全被树枝划破了,手心全是汗。”有着十几年工龄的老职工回忆道。
如今,这样的场景正在改变。工区创新引入的无人机巡检系统,成了高空作业的“好帮手”。操控手远程操控无人机升空,高清镜头能清晰捕捉到灯塔螺栓的松动、灯桥支架的锈蚀,数据实时传回地面终端,职工们在屏幕前就能完成隐患判断。“以前一天最多查3座灯塔,现在无人机上线,6座灯塔加上2座灯桥几分钟轻松搞定,还能拍高清照片视频存档,对比起来更方便。”负责无人机操作的青工吴杰凯展示着设备,屏幕上灯塔顶端的细节清晰可见。
从徒手排查的“毫米级较真”,到无人机巡检的“科技赋能”,他们让每一度电都承载着安全与希望,向着通车的目标稳步前行。(袁春柳)
(新媒体责编:zhangyang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