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德州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车间,总经理刘子范按下全新碳纤维预浸带生产线启动按钮时,电子屏显示当日产量可达4吨。
而在3年前,企业在北京的实验室里,相同产品日产量仅有几小卷。“研发在北京、转化在德州的路走通了。”她说。该企业依靠清华大学技术团队,成为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首批入驻的42家高科技企业之一。

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位于天衢新区,于2024年6月24日揭牌成立,整合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产业创新服务及人才培养交流三大功能。启用一年多来,该中心已成功吸引42家企业入驻,其中高端京津项目占比超90%。
2023年底,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负责人纪佳莹经历了一次深刻教训:她外出招商时,清华大学团队的一个新型复合材料项目,因本地缺乏专业中试场地,最终选择落户河北。 她坦言,当时天衢新区虽有区位优势,但缺乏承接高端科创项目的综合平台,导致许多手握核心技术的京津科创企业难以落地转化。
转机出现在2024年6月,距高铁德州东站仅8分钟车程处,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正式启用,明确了“研发在北京、智造在德州”的发展路径,并与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联合布局,明确规划:北区建设定制化中试基地及标准化量产厂房,中区设置独立研发实验室与洁净车间,南区配备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同时,双回路供电、千兆光纤、危废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同步完善。
北京昇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受益者。企业自主研发的光伏电站监测系统,曾在北京搁置3年未能产业化。“中心提供了2000平方米的研发场地,3个月就完成了首台设备下线。”技术总监王立军指着正在装运的设备介绍,这批产品将用于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的光伏电站建设。目前,企业月产能已达50台套,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
“落户这里,一切都变得简单!”山东朗朗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智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致力于人体生理音检测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2024年11月入驻中心后,遭遇发展难题,新投产的智能听诊设备生产线需要增容200千瓦电力,原有电路无法满足需求。
“问题反映当天,中心就组建了专项工作组。”公司总经理刘国栋回忆说,帮办员周菲第一时间向天衢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汇报,紧接着,工作组同步启动3项硬核措施,对接供电部门启动电路改造,协调齐鲁工业大学专家优化设备能耗,将电力扩容事项纳入施工绿色通道。28个工作日内完成从申报到送电全流程,比常规流程缩短三分之二的时间。

如今该企业已在德州建立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数字听诊创新基地,产品覆盖12家基层医疗机构。
平台是基础,机制是关键。
要让项目不仅落下来,更能活得好、长得壮,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在招商方式、服务模式和运营机制上大胆创新。
“我们创新招商策略,精准对接京津有产业升级需求的优质项目,并借助专业运营公司,提供量身定制的入驻方案。”中心招商服务部主任张文涛介绍,这种机制有效避免了传统项目落户的冗长流程。
今年以来,已吸引山东标云数据服务、北京秀梦科技、山东聚核信息技术等12个契合新区产业方向的新项目签约落地。
在这里,“拎包入住”不是口号。
中心形成了集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中试量产、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多维发展模式,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帮代办”服务。帮代办员周菲手持《企业服务通》手册向记者展示,“这本服务通像‘导航仪’,清晰列明了所有流程和要点,让企业省心省力。”
此外,中心借助天衢新区政策优势,打造了与企业无缝衔接的政务服务圈:与京津冀鲁25个县市区实现89项高频服务跨省通办;每月组织“京津德州技术产业”对接会,累计促成12项合作;与中关村朝阳园共建双向孵化基地,北京项目可直通德州中试线。
优越的区位叠加高效服务,使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迅速形成强大的产业“磁吸效应”,使企业从最初的“试试看”,到如今的“扎下根”。
原始天空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位于中心A栋3层,与去年相比,研发区域扩大了整整5倍。“最初只租用200平方米办公区试水,现在已扩展至整层。”总经理王俊华说,“落户后,我们年销售收入迅速突破1000万元。”
橙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坚持自主研发碳纤维增强材料和环保型土工合成材料。 然而在2023年后,企业发展遭遇瓶颈:既要研发、又要搞生产,狭小空间不够用。在“北京研发、德州转化”的格局下,公司落户天衢新区。 “这里既有生产厂房和产业配套,又能帮助制定企业管理办法和业务制度,创新成果直接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效率翻了好多倍。”刘子范介绍。

与此同时,中心注重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了全新的创新孵化器,由杭州交个朋友电商学苑全面负责运营。“我们为企业量身定制从核心技术转化到线上市场开拓的全流程服务,助力初创企业破茧成蝶,完成数字化转型。”电商学苑相关负责人温宇华称。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心企业累计实现技术交易额2.5亿元,完成专利转化12项,吸引高端研发人才53名。“这里已形成从研发、中试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条,京津冀的技术种子能在德州乃至天衢新区快速生根。”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说。
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京津冀创新转化(德州)中心的实践,是天衢新区服务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落子。它以“硬平台”破解承接难题,以“软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以“活机制”提升转化效率,成功构建起“京津研发、德州转化”的协同链条。 中心启用一年,形成了顶尖项目云集、京津企业扎根、创新成果涌现的生动局面,有力印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与生命力。这片协同创新的试验田,正为德州乃至更大范围的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其探索经验值得关注。(刘潇)
(新媒体责编:fujia1125)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