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以BIM为引,拓新视野 —— 刘海文如何用协同设计重塑城市道路精细化治理模式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软件,而是能让多种专业语言转化为统一逻辑的工程系统。”在一次关于市政道路信息化管理的闭门座谈会上,刘海文没有急于介绍成果,而是开门见山指出当前行业在协同设计方面的“结构性断层”。这一不动声色的开场,反倒吸引了全场目光。

    随着城市更新进程加快,道路系统从“修建为主”逐步转向“统筹管理、精细调控”的全生命周期模式,如何在多专业之间实现高效协同,已成为制约行业效率的核心症结。传统二维设计下,道路设计、交通控制、排水、电气照明等专业往往各自为政,数据共享困难,返工率高,建设周期被拉长,甚至常出现交叉口设计逻辑不通等实际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刘海文所研发的“用于多专业协调的市政道路BIM协同管理平台V1.0”,以其构架清晰、集成灵活的特点,在多个项目试点中展现出显著成效。

    记者了解到,该平台以BIM模型为核心载体,打破了专业壁垒,通过“设计-审核-反馈”闭环机制,实现了电气、排水、结构等多专业模型间的动态协调。不同于传统的BIM建模工具,刘海文主导的平台更强调“语义逻辑”与“工程规则”的联动,即将道路工程的设计规范、碰撞规则、路径逻辑嵌入系统底层,在数据互通的同时确保工程合法性与逻辑性。这一思路的转变,使得协同管理不再只是“看得见的三维”,更是“能分析、可推演的智控平台”。

    “协同只是第一步,核心还是要服务于决策与设计优化。”刘海文补充道。因此,在此平台基础上,他进一步开发了“一种用于市政道路交叉口视距分析的辅助设计系统V1.0”。该系统结合道路几何条件与交通行为学算法,构建了基于驾驶者视角的“安全视距评估机制”。在平台内,设计人员可通过简单调取功能,即时分析特定交叉口在不同车速、转向半径、坡度等情形下的可视范围,从而辅助交叉口线形设计、标志标线布设甚至信号灯逻辑优化。

    “过去交叉口设计依赖经验,无法量化评估风险,现在我们能用数据与模型说话了。”一位试点单位设计负责人如是评价。“该系统不仅提升了设计安全性,更为交通精细化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项目中,这两项成果的联合应用表现出了更强的系统能力。记者在深圳某主干道提升工程中看到,设计单位利用BIM协同平台进行前期模型搭建,并通过视距分析系统反复迭代多个交叉节点的设计方案,最终将设计调整周期缩短约28%,现场调整项减少约60%,为项目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管理成本。更关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施工现场人员也首次实现了对“设计意图”的可视化理解,减少了因误解导致的错施与返工。

    “我们面临的不只是信息技术的转型,更是建设逻辑的重构。”刘海文认为,未来的市政道路设计不能只依靠传统经验积累,而应走向数据驱动、系统协同的智能范式。这不仅需要软件工具,更依赖于工程实践者对建设流程与信息模型的深刻理解与二次开发能力。

    从国内知名设计有限公司的统筹者,到面向行业痛点的系统创新者,刘海文的身份在悄然转换。但不变的是,他始终以工程问题为原点,用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打造一套又一套具有实战价值的技术路径。

    或许,技术本身不会说话,但它能通过一个又一个“设计节点”的优化、一处又一处“交叉口”的重塑,静静地讲述着城市道路的变革故事。而刘海文,正是这场故事中那个擅长“转译”的叙述者。(章颖笙)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