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筑牢守护未来的坚实屏障——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事关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党和政府始终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民生工程来抓。近年来,通过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的持续健全和社会协同的深入推进,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广大少年儿童撑起了一片充满阳光与关爱的蓝天。

    一、 高位推动,顶层设计达到新高度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将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框架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进入了更加成熟定型的新阶段。这两部法律确立了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未成年人保护原则,构建了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于一体的“六位一体”保护新格局,为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国家层面连续出台系列配套政策文件,对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环境治理、困境儿童保障等关键领域作出专项部署,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呵护祖国未来的坚定决心和战略远见。

    二、 体系健全,保护网络实现广覆盖

    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张覆盖城乡、响应及时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协调机制高效运转。 国家、省、市、县四级全部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委员会),由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民政、教育、公安、司法、卫健、共青团、妇联等数十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打破了以往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工作合力。这一机制有效解决了保护工作中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了各项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服务阵地不断夯实。 遍布全国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救助管理站、儿童福利机构等,作为履行政府监护职责和提供专业服务的重要阵地,其设施条件、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特别是在基层,街道(乡镇)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社区(村)的“儿童之家”等微阵地建设加快推进,打通了关爱服务未成年人的“最后一公里”,使得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及时的帮助与支持。

    保障标准稳步提高。 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动态调整、持续增长,并全面纳入医疗、教育、康复等专项保障范围。通过实施“明天计划”等项目,大量残疾孤儿得到了及时的手术矫治和康复训练,生存质量显著改善。国家对困境儿童的关爱保障,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精准施策,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党和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未成年人保护中的突出风险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强力打击侵害行为。 公安机关等部门持续开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对各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坚持“零容忍”态度,依法从严从快惩处,形成了强大的法律震慑。同时,强制报告制度在医疗、教育、旅店等行业深入落实,成为及时发现犯罪线索的重要屏障。

    净化成长社会环境。 网信、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持续开展“清朗”等系列专项行动,大力整治网络不良信息、非法有害出版物、校园周边不安全环境等,为未成年人营造了更为清朗健康的成长空间。对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的监管力度空前,有效减少了风险隐患。

    筑牢家庭教育根基。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将“依法带娃”落到实处。政府通过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设网上家长学校、提供普惠性指导服务等方式,有力支持和规范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压实家庭保护“第一责任”。

    关爱服务特殊群体。 对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健全了关爱服务体系,通过“合力监护、相伴成长”等专项行动,强化了监护干预和情感关怀。对流动儿童,积极推动在流入地平等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对残疾儿童,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显著提升,融合教育加快推进。

    四、 科技赋能,保护能力获得新提升

    各地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例如,一些地方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综合信息平台,实现了风险隐患的智能发现、案件的线上流转、资源的有效调度,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响应速度。智慧未保的建设,为传统工作模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回首过去,在党和政府的倾力投入和科学领导下,我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格局宏大、成就斐然,制度保障更加有力,实践成果更加丰硕,孩子们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显著增强。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新时代征程上,只要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全社会力量,持续完善法律政策、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就一定能够为亿万少年儿童构筑起更加坚实、更加温暖的保护屏障,托举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作者:吴博(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团队、黄陂区民政局)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