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多彩中国 佳节好物”文化和旅游贸易促进活动(时尚消费专题)在重庆隆重开幕。华熙LIVE作为全国知名文旅时尚消费新地标,受邀重点推介,围绕“激活国际消费新动能,共筑重庆都市新生态”,系统阐释了华熙LIVE以五大生态协同赋能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创新路径,引发与会各界高度关注。

国际内容为引擎,打造跨文化传播“重庆样本”
华熙LIVE是以综合性场馆群的运营为核心,配套沉浸式活动体验商业内容,创新融合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生活五大产业业态的商业模式。其中,文化体育是华熙LIVE的核心引擎,依托华熙全球顶级赛演资源整合能力,实现“瞬时流量”向“持续消费”的高效转化,更成为城市国际化传播的核心载体。

华熙LIVE·鱼洞是华熙LIVE落子重庆的重要战略项目,凭借优质的赛演内容与多业态融合模式,持续吸引大量人流,成为当地文旅消费的热门目的地,也是多个现象级文化事件的发生地。以2025年6月华熙LIVE·鱼洞举办的刀郎演唱会为例,该活动不仅两天吸引游客36.87万人次、带动消费2.7亿元,更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成为国际友人感知重庆文化魅力的窗口。而同年3月举办的WTT重庆冠军赛,汇聚64位世界顶尖选手,创造超12亿元消费规模,全球观赛人次突破5.27亿,既彰显了国际顶级赛事对重庆城市能级的提升作用,更印证了华熙LIVE整合全球资源、服务地方发展的运营实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华熙 LIVE 在国际化运营中坚持“在地文化国际化表达”,结合重庆本土文化特色,将华熙 LIVE?鱼洞打造成跨文化传播的“重庆样本”。刀郎先生改编的木洞山歌、活动第二现场的巴蜀文化展演,让国际内容与在地文化产生深度 “化学反应”,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输出路径,为重庆文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鲜活实践。
五大生态协同,构建“全时活力”国际消费场景
华熙LIVE以“活力、现场、体验”为定位理念,依托文体产业+商业+活动大事件的紧密配合,吸引人气、汇聚人流,打造城市5 小时活力互动生活圈。这一运营逻辑在重庆落地生根,形成了全时段、多层次的国际消费场景。
在重庆,华熙LIVE·鱼洞通过酒吧街、影院、餐饮、Hi-Park篮球公园等空间实现流量承接,为年均超20场国际艺术展的重庆时代美术馆注入人文温度,更以青少年美育、音乐人养成计划推动人才生态持续生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重庆鱼洞和北京五棵松两地的华熙LIVE场馆已同步升级为「华熙生物·润百颜ECM中心」,以“文商旅体+科技”的创新商业模式,实现流量、场景与品牌产品有机嫁接,打造城市文化地标与生活新范式。


在生活业态方面,华熙 LIVE?鱼洞的全球首创玻尿酸主题酒店表现亮眼,年均入住率达92%,境外旅客占比35%,展现出“美丽经济”与国际服务的深度融合。这些实践既塑造出与全球青年共鸣的消费新范式,更彰显了华熙 LIVE“五大生态”协同发展模式在重庆的成功适配与落地能力。

推动文明互鉴,让民族文化与国际潮流双向奔赴
华熙集团一直在积极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国际文化交流。其发起的“云中公益”活动致力于挖掘、传承、推广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每个鲜活的生命被看见,从2011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5年,足迹踏遍中国广袤大地,行走17万余公里征程,助力来自40余个民族的400余位文化传承者走向国内外文化舞台。而在华熙LIVE·鱼洞的运营中,通过城市音乐博物馆、高校音乐人养成计划,搭建起青年文化创新与国际传播的孵化平台,让重庆本土青年创意与国际潮流深度交融。

截至目前,华熙LIVE·鱼洞年均客流量超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比达25%,带动相关产业消费超100亿元,已成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华熙LIVE·鱼洞的实践是华熙LIVE“五大生态协同”核心运营模式的生动落地,既以商业赋能城市国际化发展,更沉淀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华熙方案”,为中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范本。


未来,华熙 LIVE 将持续引入全球顶级赛演资源,为城市注入国际化消费活力;同时深耕本土文化沃土,聚力特色 IP 孵化与价值输出,助力城市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华熙将始终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持续推动消费内容创新与场景迭代,为用户带来更多“健康、美丽、快乐”的全新体验,进一步筑牢城市文旅消费新高地,以持续进化的生态运营能力,为中国文旅产业的国际化、品质化升级注入持久动能。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