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践行“两山”理念丨中交广航局以创新实践守护“国宝”红树林,绘就“绿美广东”新画卷

    近日,由中交广州航道局有限公司(下简称:广航局)设计建造的全国首个大规模红树林“种养耦合”生态修复项目——湛江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位于广东湛江麻章区金牛岛周边海域7个区块的红树林种植任务已全面完成,其余11个区块的种植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守护海岸线的生态国宝

    作为地球上独特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的生态意义关乎全局、利在长远。它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天然碳库”,作为最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固碳效率是陆地森林的2-10倍,每公顷每年可固碳10—15吨;它是守护海岸安全的“坚固长城”,密集交织的支柱根与板状根能削减90%以上的风浪冲击力,有效固定滩涂、抵御风暴潮与海啸,成为沿海地区不可替代的生态安全防线;它是滋养生命的“海洋绿洲”,独特的潮间带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种群,黑鹤、勺嘴鹬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更为全球候鸟迁徙提供了关键驿站,维系着海岸带生态链的完整稳定;它更是净化海水的“自然滤器”,通过根系吸附、微生物降解等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氮、磷、重金属等污染物,显著改善近岸海域水质,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种养耦合实现“点绿成金”

    种养耦合,即以红树林种植为核心、生态养殖为补充、系统循环为支撑,在红树林湿地周边划定生态养殖区域,选择弹涂鱼、青蟹、对虾等与红树林生态兼容的品种,形成‘林护渔、渔养林’的良性循环。在“种养耦合”的生态中,红树林为养殖生物提供天然栖息庇护所和充足饵料,净化养殖水体,减少病害发生;而养殖活动产生的有机废弃物经微生物分解后,为红树林生长提供天然肥料,同时通过合理调控养殖密度,避免生态过载,实现“一亩海域、双重收益”的生态经济双赢。

    项目副经理王玉生介绍道:“项目创新采用的‘种养耦合’模式,打破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对立’的传统认知。”

    “为破解生态修复难题,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赋能‘种养耦合’,构建了四大核心技术体系。一是智能种养动态优化,使用多参数水质传感器和智能监控系统,随时掌握水温、盐度等生态情况和施工进度,让珍稀树种占比提升30%,生态修复和水域保护两不误。二是双层固土稳定滩面,用创新松木桩技术固定土壤,配上潮位感应的灌溉系统,灌溉效率提高70%,红树幼苗更容易存活。三是培育抗逆苗木立体防护,通过断根让苗木更抗折腾,引入弹涂鱼控制藻类,既护好红树林,又提升养殖质量。四是全周期零废弃循环,用动态补植技术,把死植株粉碎当肥料回填,养殖尾水经红树林净化再利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项目负责人王昊介绍道。

    此外,在项目546公顷的广阔修复区域中,由于远岸区域难以涉足,传统人工作业效率堪忧。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无人机投苗模式,精准投放甄选后的白骨壤、红海榄、桐花树等本地树苗,高效打通滩涂投苗的“最后一公里”,破解了远岸作业的核心难题。无人机与人工互相配合进行投苗、分苗、种苗,不仅有效规避了水上作业的安全风险,更极大提升了效率。最繁忙时,团队同时投入6台无人机,每台一次可吊运40株带泥球的种苗,一名熟练操作手日投苗量可达2000至3000株。

    践行“两山”理念 注入“绿美”动能

    目前,湛江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已成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示范样本。修复后的红树林湿地成为鱼群、鸟类的栖息乐园,生态养殖模式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为沿海群众拓宽增收渠道。作为全国滨海生态修复标杆,该项目不仅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更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规范与实施路径。2025年8月,项目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4、CCTV17专题报道,通过镜头向海内外展现中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

    根据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0年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到2025年,“十四五”期全国营造和修复红树林行动目标的面积为18800公顷。而作为该领域的创新引领者,中交广航局“十四五”期间参与设计营造修复红树林面积达4624公顷,近乎占了任务目标的四分之一。

    项目负责人王昊表示:“我们将持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匠心雕琢生态工程。”下一步,中交广航局将继续深耕生态修复领域,深化“种养耦合”模式的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擦亮央企生态修复名片,以创新实践守护“海岸卫士”,让红树林的生态价值持续滋养海岸带,让其社会意义不断融入民生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全球海洋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央企智慧与力量。(通讯员:李田邦、杨浩)

    (新媒体责编:wa123)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