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递暂行条例》出台,强调促进行业绿色发展,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和寄件人使用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环保包装材料,鼓励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采取措施回收快件包装材料,实现包装材料的减量化利用和再利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快递业务量最大的国家。快递业务飞速发展,在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包装、循环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绿色快递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快递数量世界第一
近年来,中国快递业迅猛发展,快件业务量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我国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邮政局发布数据,2017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同比增长28%。
“快递业的快速发展是需求、技术、模式、人力和设施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研究员洪群联对笔者分析称,从需求看,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海内外商品的多样化需求不断增加;从技术看,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手机、电脑等移动终端可以“买全国、卖全国”;从模式看,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O2O(线上到线下)等各类商业模式涌现,电子商务成为集聚大量商品和服务资源的平台;从人力看,我国拥有大量成本较低的劳动力,为快递业提供了重要的要素支撑;从设施看,近年来我国公路、铁路、机场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保障了快递服务的及时性。
然而,快递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物料消耗和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据有关数据测算,2017年全国快递业需消耗包装箱192亿个、编织袋58亿个、塑料袋150亿个、胶带300亿米。如果粗略按每件快件使用0.1公斤的包装材料计算,中国每年会产生40亿公斤以上的快递包装垃圾。
“目前,我国快递业普遍存在过度包装、缺乏回收管理和大量包装材料一次性使用等问题,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产生大量挥发有机物和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土环境造成不容忽视的污染和损害。”洪群联表示。
绿色包装推进滞后
快递的绿色包装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由于牵涉主体较多,如主管部门、快递企业、网络商家、消费者等,推动绿色快递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生活中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但在网购过程中,大多数快递包装都是由卖家完成,而不是由消费者主动选择的。”家住海南的消费者王玉珍说,“尤其是需要快递到海南等偏远地区时,卖家通常还会添加加固材料来保证快件安全,这样就会使用更多包装材料。”
来自北京的胡婉霞是一位兼职淘宝卖家。因为发货量不大,在两年多的销售服务过程中,她尽量把已收快递的包装箱循环使用、用废旧报纸代替塑料包装等,减少快递包装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过,这种个人回收利用的方式仍然不足以形成良性循环链。
在快递公司收寄件过程中,工作人员有时会多裹几层几乎可以忽略成本不计的胶带,以免造成快件损坏,而很少去想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主管部门层面,尽管一些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一些快递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包装材料,但总体上推进工作仍比较滞后。
“绿色快递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挑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我们对绿色发展认识不深刻,快递业环保标准不完善,相关监管举措仍有缺位。”洪群联认为,主要原因有:一是绿色包装物成本过高,一些生态可降解包装价格是普通包装的4倍,相当一部分企业不会主动选择成本高昂的可降解包装物。二是环保技术水平有待突破,包装物难降解、难处理,快递包装物中包括大量透明胶带、空气囊、塑料袋等聚氯乙烯类产品,如使用填埋工艺,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降解;如采用焚烧工艺,则有产生二噁英等高危污染物的风险。三是废弃包装回收情况不乐观,目前快递纸箱回收率不到20%。
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
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快递,各方正在积极行动,努力形成合力。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的意见》,强调强化绿色理念,促进资源集约,推广绿色包装,推动绿色运输与配送;2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新修订的《快递封装用品》系列国家标准,要求快递包装袋宜采用生物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包括京东物流、顺丰速运、苏宁物流等在内的一些物流企业也都采取措施,从技术和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和调整,以促进快递绿色包装。
“推动绿色快递发展,需要提高和深化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洪群联建议,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包装绿色指标体系,适时出台环保约束性标准,建立绿色包装物认证体系,引导企业、快递公司、居民使用绿色包装物,鼓励快递公司采用精简包装;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开发可回收的快递盒、共享包装箱,发展更加环保的包装材料;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明确分类类别、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快递废弃物集中精准处理;探索建立快递行业“逆向物流”机制,鼓励快递公司寄送快递的同时回收包装物,促进包装物重复利用及废弃物回收处置。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