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是否需有GPS定位?使用者必须12岁以上?车辆三年强制报废?昨日,上海市质监局、市自行车行业协会共同就《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共享自行车技术条件第1部分:自行车》等标准征求意见,针对不少消费者投诉的管理不规范、车辆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进行了梳理。
根据该标准征求意见稿内容,共享自行车一般连续使用三年即强制报废(有桩共享自行车除外);报废车辆不允许进行拼装、修理后再投入市场;不允许社会车辆进入共享自行车服务。标准还对共享自行车的尺寸做了要求,例如轮胎公称直径为510-660mm,两轮中心距≤1200mm,最大宽度≤600mm,鞍座离地高度为700-900mm,车架高度≤480mm。标准还指出,共享自行车的服务软件应具备共享自行车定位功能,并能根据车载定位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共享自行车的位置,方便用户查找和用于防盗追踪。
标准还要求共享自行车运营商客服通讯应保证全年24小时开通;安排人员值班。对用户反馈的信息、投诉能在48小时内有处理结果;对用户的咨询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事人反馈;处理记录应归档保存。对于不少用户吐槽的押金问题,标准要求押金退回的时间不超过7天。
标准还指出,共享自行车服务对用户的身高要求在1.45米-1.95米范围内,年龄要求应在12岁以上。同时运营单位应对用户提出实名制登记或注册要求。此外,共享自行车运营单位应按照投入车辆总数以不低于5%的比例配备车辆维护人员、维修人员和调运人员。
据悉,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牵头制订的团体标准《共享自行车第1部分:自行车》(征求意见稿)已完成标准编制工作。为扩大社会知晓度、使共享自行车使用者、交通参与者、管理者以及科研和检测机构等各界更充分发表对该标准的意见建议,现转发该协会征求意见函并予以公示。详见意见征求栏目(http://www.shzj.gov.cn/col/col441/index.html)。有关单位和社会公众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2017年4月25日前反馈至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秘书处。
热点问答
1、共享自行车为什么要强制三年报废?
解答:共享自行车以车辆的共用、减少个人车辆的占有率、提高车辆的使用率、用最少的车辆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共享自行车的使用频率远远大于社会个人拥有的自用自行车。每车每年平均行驶距离是自用自行车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为了保证广大使用者骑行安全,必须对共享自行车的使用年限作出规定。
共享自行车的使用年限规定三年基于两方面考虑:
①实际使用寿命达不到三年的使用要求,这种情况比较普遍,通过制定共享自行车产品标准提高质量要求,按照该标准生产的共享自行车可以满足三年的使用要求;
②三年后依然使用,从已经投入市场运营的共享自行车情况分析,其预期寿命超过三年的共享自行车品种比较少,即使寿命超过三年,其安全隐患也比较突出。
2、制定共享自行车三年报废的参考依据是什么?
解答:共享自行车服务规范规定三年的依据是:
(1)提供公共使用的产品都有强制报废使用年限。
(2)参照国内已经运营了多年有桩共享自行车企业的经验所制定。而且有桩共享自行车的服务是可控的,没有固定停车位的共享自行车其随意性较为突出。
(3)普通自行车三包规定自行车中,对车架的保修期限是三年。
(4)共享自行车能超过三年使用的零件只有车架,许多转动、传动和转向部分都是易损件。经过三年高强度使用的车架其金属结构有可能存在内部的损伤,如出现问题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再者,共享自行车投入运营也只有一年时间,许多产品已经惨不忍睹,事实无法证明有的车三年后还能够继续使用。
3、以不低于5‰的比例配备维保人员的依据是?
解答:共享自行车按照车辆总数不低于5‰的比例配备维保人员,是参照目前运行的有桩共享自行车现场调度、维护、保养、人员的比例在10‰而制定的。比例过高将增加运营单位的运营成本。从目前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共享自行车运营单位所配备的人员与此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运营单位所配备的人员达到标准要求,并基本可以满足需要,这是保证运行服务的最低要求。
4、对用户年龄要求应在12岁以上是如何考虑的?
解答:道路交通法规中明确12岁以下儿童不能单独使用自行车,因此加以规定。随着本市老龄化社会到来,为保证老年人合法权益,对老年人使用共享自行车不进行限制性规定,但还是希望老年人在使用共享自行车中量力而行。
5、标准中为何没有对保险额度的具体数额规定?
解答:保险额度多少才合适?这需要共享自行车企业与保险公司协商一致最终确定。目前保险公司还没有针对共享自行车的专项保险险种,保险额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发挥保险在共享自行车服务过程中的实际作用,但保险机制是共享自行车发展过程中必要的手段,因此标准中继续保留了对共享自行车运营单位应购买商业保险的条款。
(新媒体责编:cj1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