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全新BMW上海体验中心正式揭幕,集驾驶体验、品牌文化、创新科技、生活方式于一身,在上海中心地带提供充满情感和驾驶乐趣的品牌体验,堪称目前国内最具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汽车品牌体验中心,体现了宝马不断创新的品牌建设理念。
BMW上海体验中心位于世博园区并于2013年投入使用,在经过扩建后其总面积目前已增至4.5万平米,其中2.4万平米的BMW驾驶中心可提供10余项专业驾驶培训,而开放的产品体验车型更是达到50种。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参配、图片、询价) 兼首席执行官康思远表示:“不断创造和提升客户品牌体验是宝马的长期策略,全新BMW上海体验中心独树一帜地将产品、技术、服务和市场活动整合于一体,这是我们对客户和粉丝的承诺,也是营销的创新。”
在业界看来,宝马品牌的众多特色营销案例将通过这一模式得以完整集中的呈现给中国消费者。
在全价值链提升客户体验
近年来,宝马先后在大型豪华车、SUV和紧凑型豪华车等细分市场进行了全面布局,并在所有级别产品中提供了诸多最新的互联科技,无论是充满驾驶乐趣的BMW M子品牌还是极具未来科技感的BMW i子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都正在成为BMW的全新内涵。
2016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突破50万台大关,面对愈加庞大的客户群体和新兴的数字化商业生态,宝马也在不断强化激情、动感和富于感召力的品牌形象。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高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客户导向是宝马打造产品和品牌体验的准则。数据显示,宝马客户的平均年龄为35岁,‘80后’和‘90后’正成为未来豪华车消费者的主力。因此,我们将通过数字化和社交化的沟通方式保持品牌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事实上早在很久之前,宝马便在中国开展过丰富多样的体验式营销,BMW X之旅、BMW 3行动等活动更是已举办超过十年。
针对年轻一代消费者,宝马先后推出BMW即时充电、BMW ReachNow和“BMW云端互联”等创新举措来探索“出行服务”和“客户数字化服务”模式,而从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广告到跨界网络综艺节目,从BMW天猫旗舰店再到推出热门网络游戏皮肤,宝马也一直不断追求营销上的创新。
全新BMW 上海体验中心的启用则又一次展现了宝马品牌对于客户体验的完美追求。
“想要保持市场营销方面的领先地位,就要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不断地创新和发掘。未来我们面对的是更加年轻的客户,所以我们要把线下体验、线上体验和全方位的数字化体验进行有效的结合,让更多消费者在数字世界中体验宝马的品牌、产品和服务。”高乐补充道。
打造宝马粉丝新据点
在很多人看来,融合了宝马集团“下一个100年”标示以及BMW VISION NEXT 100未来百年概念车设计元素的上海体验中心,不仅是一个BMW博物馆,更是宝马与时俱进的缩影与旗下最新科技的展示窗口。
BMW制造飞机发动机的历史、在赛道上创造的传奇、BMW 艺术车串联起来的简明艺术发展史、BMW M对高性能永不止步的追求、BMW i 面向未来的出行解决方案以及BMW 摩托车的骑行文化等,这些珍贵素材都能在展厅内得到呈现。
与此同时上海体验中心还融入了更多具有参与感的项目,如通过视觉辅助技术,人们可以亲手设计一辆BMW艺术车,导览员还可以解答消费者关于BMW品牌和产品的各种问题,而创新科技展示区域则通过展示BMW的前沿科技,传递了宝马集团对于未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可以参与由宝马精英驾驶培训师教授的10余种驾驶课程,体会振奋人心的BMW纯粹驾驶乐趣,也可以试驾包括新能源车在内的50多款BMW车型。宝马爱好者们甚至可以带着自己的BMW汽车约起好友来此切磋车技。
除此之外,小朋友们也可以通过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接受到BMW科学、互动的体验式安全教育。毫无疑问,BMW上海体验中心未来将成为宝马粉丝们的又一新据点。
发力2017 宝马将在华推出14款新车
作为宝马集团“下一个100年”的开局,2017年宝马将未来战略方向归纳为了"ACES"(自动化、互联化、电动化和共享化/服务化)。
在刚刚结束的宝马集团年会上,集团董事长科鲁格宣布宝马将在2017-2018年推出超过40款新车,除了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之外,宝马集团还将在旗下各品牌、主要车系和车辆平台架构中,以高度灵活、可扩展的方式推出纯电动的电池驱动车型。
与此同时,宝马还计划于2021年推出全自动驾驶汽车BMW iNEXT,相关技术将在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城市进行测试。
最新销售数据显示,宝马今年前两个月在华取得了不错的开局,共交付92045辆BMW和MINI(参配、图片、询价) 汽车,同比增长14.7%。
今年,宝马集团还将在中国陆续推出14款新产品,并在本土化发展、电动出行、数字化客户服务和出行服务等领域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新媒体责编:cj1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