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保有量直逼300万辆,交通管理面临四大考验东莞交警出招破解城市“堵局” 2018-12-13 我有话说(0人参与)字号减小字号增大
12月11日,来自东莞市车管所的数据显示,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291万辆,很快就要突破300万辆。如果按照每辆车车长4米计算,291万辆机动车首尾相接长度为11600多公里,是当前东莞市公路通车里程的两倍多。迅猛增长的机动车保有量与道路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交通出行与城市品质和群众幸福感息息相关。为此,东莞市政府将改善交通出行条件作为2018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东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部门积极作为,创新推出多项措施,在压减交通事故、治理拥堵保障畅通、大数据应用便民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考验1
出行需求与道路拥堵矛盾加剧
应对:梳理全市拥堵节点,一对一制定疏通方案
12月7日,东莞大道与鸿福路口交会处热闹非凡。坐落于此处的东莞市最大的购物中心民盈·国贸城正式开业。随后两天恰逢周末,到民盈·国贸城吃饭、逛街、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周边道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各个方向的车道上都大排长龙。
新购物中心带来了新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道路拥堵,该区域的人气指数和拥堵指数双双飙升。在民盈·国贸城开业三天后,东莞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郭向阳就来到这里,带领交警、交通等部门相关人员一同现场调研,研讨治理拥堵的措施。
民盈·国贸城现象,反映出近年来东莞交通拥堵与群众出行需求矛盾加剧的趋势。随着东莞市社会进步和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群众出行需求持续增加,道路拥堵日益严重。面对长期存在的交通拥堵症结以及汽车保有量将保持增长的预期,东莞要破解城市“堵局”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并进行顶层设计,整合各方资源,探索更优解决方案。为此,东莞成立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治理交通拥堵工作提到一个新高度。
今年,东莞市交通联席会议办公室等机构编制完成《东莞市交通发展与治理规划》,制定了近期交通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共四大行动、二十三项具体对策措施;并系统梳理全市拥堵节点46个,创新制定一堵点一方案。
东莞市民吴先生是首批拥堵节点改造的受益者之一。每天上下班,旗峰路是他开车必经之路。9月28日早上,他惊奇地发现,原本需要30分钟才能通过旗峰路,当天只用了14分钟。赶到单位打开手机看新闻后,吴先生才搞明白,原来旗峰路从当天起运行东莞首条潮汐车道。
旗峰路北接莞城,南接莞长路,跨过东莞大道,是东莞市区的主干道之一,日常交通繁忙,早晚高峰期更是异常拥堵。旗峰路上车流的潮汐现象表现得非常明显,即每天早晨进城方向车流量大,出城的车流量小;晚上则是出城方向的车流量大,进城的车流量小。经过东莞市综合交通联席会议的评审,东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决定从9月28日起,在旗峰路上开始试运行潮汐车道。这是东莞开通的首条潮汐车道,总长度为1400米。
“既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又要立足长远统筹谋划,既要下大力气治标,又要下大力气治本,不断提升国贸中心路段的交通运行管理水平。”正如郭向阳在民盈·国贸城调研时指出的一样,东莞交警正在采取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的理念和方法,着力打通城市道路交通“任督二脉”。
考验2
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易发多发
应对:推出更加严厉更加密集的勤务机制
2017年,东莞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471起,尽管事故总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均有所下降,但是基数仍然较大。东莞交警等部门深入分析了交通事故发生的重点时段、路段和原因发现,高温、台风、暴雨恶劣天气频发的八月、九月和每日夜间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时段,造成人员伤亡数量较多。酒驾、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群众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东莞交警等部门果断采取整治措施,从源头压减交通事故。
今年8月至10月,东莞市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组织各成员单位在全市开展为期三个月的道路交通安全“夏季攻势”专项行动。行动中,东莞交警等部门集中开展“三大整治”:集中治理公路客运、旅游客运、货物运输、危化品运输以及摩托车和电动车六类重点车辆;集中治理道路安全隐患,全面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治理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乱象,进一步夯实农村地区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基础。
隐患排查工作也全面推进。今年以来,东莞交警联合相关部门,在全市排查出14处重点隐患路段,并作为省市两级督办事项加以推进,目前,已完成治理12处,剩余2处正按程序跟进治理。
为常态化严厉打击酒驾醉驾毒驾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全力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东莞交警在今年推出了更加严厉更加密集的勤务机制,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全市统一行动整治酒驾,并启用了新型联网酒精测试仪和酒精快速排查棒。截至今年10月,东莞交警部门共查处酒后驾驶4921宗、醉酒驾驶1140宗。
考验3
每年数千起轻微交通事故如何快速处理
应对:建立警保联动快处快赔机制
统计显示,在每年数千起交通事故中,绝大部分是人未伤、车能动的轻微事故。按照以往的处置流程,尽管是轻微的交通事故,车主也必须拨打122报警,然后在原地等待交警,交警到场后开具《事故责任认定书》,然后事故各方车主凭《事故责任认定书》到汽修厂定损报修,同时到保险公司理赔。
近年来,东莞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猛增,2016年突破200万辆,2017年新增近40万辆,本月突破290万辆。车多事故多,但是交警部门中负责处理交通事故的民警人数仍然基本保持不变,警力不足的矛盾加剧。
必须突破以往的工作模式,才能破解警力不足的难题,才能快速处理轻微交通事故,减少因事故造成的道路拥堵和二次事故。为此,东莞交警在今年进一步创新,推出了警保联动试点,并健全了快处快赔机制。
今年5月15日,东莞在全省率先启动警保联动工作试点。东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联合东莞市保险行业协会,并协调相关保险公司,通过派遣保险引导员在重点路段主动巡查服务,高效处置路面上的交通事故。
“学院路那边堵车,我要马上过去。”今年5月16日7时35分,来自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的保险引导员马玉龙在手机地图上看到东莞学院路出现红色拥堵提示,迅速判断出步步高小学路口可能有事故发生。他立即骑车前往现场,发现有两辆小车发生剐蹭。马玉龙立即下车拍照,首先固定证据,然后引导两车移至路边,学院路双方向交通迅速开始恢复正常。随后,在马玉龙的指导下,两车车主立即在手机上使用事故e处理平台,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事故处理程序。两车车主都满意地驾车离开现场。
12月11日上午,凤岗镇快处快赔服务点成立,正式对外受理“人无伤、车能动”轻微交通事故。至此,东莞市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快处快赔服务点达到19个,覆盖东莞市区和虎门、厚街、长安、塘厦、常平、樟木头和凤岗等中心镇。
考验4
互联网大数据如何应用到交通管理
应对:引入专业机构,强化“智慧新交管”建设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搭建指挥交通管理平台,提升交通管理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这是东莞交警面临的又一大考验。为此,继与高德地图达成合作关系后,东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今年又与两家专业机构签约,就智慧交通领域展开全面的深度合作。
今年8月10日,东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与行业领先的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就智慧交通领域展开全面的深度合作。双方已经合作打造了东莞首个智慧交通联合实验室,探索基于人、车、路的综合性解决方案。
10月10日上午,东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与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交通规划中心”)达成战略合作。深圳交通中心是国内资质最全、等级最高、人员规模最大、业务类别最全面的城市交通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之一。双方签约意味着东莞交通治堵引进“最强外援”。双方将在交通管理政策研究、交通规划与工程咨询、大数据平台研发与智慧交通建设、道路交通综合管控、人才交流培养、专家团队构建等六大方面进一步展开全面深度合作,强化“智慧新交管”建设,助力东莞打造交通强市。
深圳交通规划中心拥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专业技术水平,东莞交警直接面对一线问题,有最直接的痛感和紧迫感,两单位开展紧密合作,将更有力地支持东莞交通治理工作开展。双方达成合作后,将建立长远、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创新东莞交通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东莞市交通发展与治理整体水平。
■专家观点
健全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体系
形成协同共治管理格局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及道路交通流急剧增加,城市紧缺的土地资源和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使得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不断加剧,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东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晋飞看来,东莞现在就面临着这样的挑战。
刘晋飞表示,实践经验证明,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业务范畴,而是需要城市人民政府综合协同治理。当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设计基本都已建立运行,需要进一步解决城市交通发展理念、法规标准、规划、公交、停车设施等相对滞后等问题,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城市交通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协同共治管理格局,提升城市交通现代化治理能力水平。
刘晋飞指出,对交警部门而言,面对交通管理的新形势、新挑战,“互联网+”为突破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互联网+”及“开放、平等、协同、分享”的大情报、大数据应用意识和技术与传统的交通管理业务相结合,将“数据大”转变为“大数据”,势必能激发出更高效、细密的管理模式。“目前,东莞交警等部门已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接下来,应该彻底打破部门界限,实现数据的重新整合和优化,超越数据本身,通过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助力城市交通管理进一步完善。”刘晋飞说。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