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停车位
清理“僵尸车”
绿色“地毯”
礼让斑马线
昨天,盐城晚报记者从盐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了解到,4月20日至今,十多天来,该单位深入贯彻市领导关于“创文”交通管理工作的五项要求,秉承“善治交通、系统治理”的工作理念,合力画出同心圆,撸起袖子加油干,积极营造文明、和谐、畅通的城市交通环境。
为提高城区道路通行能力,保障城区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市交警支队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要求,以保障各类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和交通安全为前提,按照应划尽划、合理调节、规范管理、方便群众为基本原则,在对市区道路进行一次大摸排的基础上,在紫薇花园、迎宾路、第一人民医院、市实验小学等路段增划停车位2000余个,同时出新标注停车方向,并在迎宾路、大庆路等整改路段施划非机动车停车标识。
积极配合城管、物价等职能部门对市区停车道路收费泊位点进行核准,并对核准后的91个停车泊位点,1148个泊位进行公示。方便群众了解道路停车泊位情况,并公布举报电话,出台专项措施打击非法收费的“黄马甲”,近期已拘留3人,训诫谈话20余人,努力做到还车位与群众,让群众“好停车,停好车”。
机动车过斑马线要礼让行人,是一项基本礼仪,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一条法律。自2016年3月10日起,市交警支队在市区10个路口试点启用机动车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自动抓拍系统,对斑马线前不礼让行人的机动车,一律处以50元罚款、驾驶证记3分的处罚。一年以来,已处罚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违法行为51226起,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事故下降30%,全民礼让意识正逐步形成。
为了进一步礼让斑马线,守护生命线。让礼让成为盐城文明交通新时尚,让文明礼让在盐城蔚然成风。市交警支队近期在12个主要路口新增斑马线配套设置交通安全设施和礼让行人的标识24套,增设6台电子警察抓拍机动车不礼让行人、非机动车的违法行为,全力打造文明礼让的交通出行环境,助力创文再上新台阶。
校门口拥堵是城市交通管理的难点,也是市民反映强烈的痛点,更是排除安全隐患的难点。今年来,市交警支队联合教育部门,采取在校园周围设置“绿地毯”等管理措施,破解这一难题,先以盐城市实验小学为试点,对校园周边道路交通进行科学组织,综合采取限时单行、临时隔离、设置临时停靠点等措施,保障车辆有序通行、即停即走,同时通过设置家长等候区、与城管部门联合执法等措施共同做好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整治工作。系统整治后,该区域交通秩序明显改善,接送学生的家长来得有序、走得顺畅,学生的安全也有了保障,该校校长雷燕看着改善后的秩序感叹道:“这真是一道风景!”
市实验小学交通改造护学工程的成功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市交警支队以此为示范蓝本,在市区全面推广,切实维护城市交通秩序,保障学生安全。
为能更好地了解民情,回应民意。市交警支队主动对接房管、消防等职能部门,联合出台“警入小区”计划,将交通管理的力量深入到基层居委会、小区,建立一路三方工作机制,以整治占道经营、小区内乱停乱放,特别是非法占用消防通道的现象为工作重点,让市民享受创建成果。
4月下旬以来,为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交警支队积极回应群众期待,在市区开展以清理“僵尸车”为重点的“净道”行动。行动之前,市区路面交警大队联合各街道和小区,进行摸底排查,共梳理168辆长期停放在小区的“僵尸车”。行动中,交警部门坚持以民为本、依法治理,电话告知车主限期自行处理,逾期未处理的,将依法清拖至指定停车地点代为保管;同时,利用盐城交警微信平台向社会进行宣传,接受群众举报,组织清理工作,有效净化道路和小区内部环境。截至目前,已依法清理各类“僵尸车”40辆,有力净化道路、还路于民。
城市交通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无限可能,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民出行的今天,市交警支队将始终保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这个朴素的愿望,发扬“上冈精神”,主动担当,密切配合,持续发力,让群众获得感更加真实、踏实、务实,坚决打赢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战。
为使我市道路交通标线更规范、清晰、美观,便于市民安全文明守法出行,同时更好地展现我市的精神文明面貌和交通管理水平,市交警部门将科学制定市区道路标线出新计划,力争最大效率完成市区主次干道、支路背巷标线出新任务。
目前,市交警支队已完成对迎宾路、大庆路、希望路、毓龙西路等路段的标线出新工作,先期将主要覆盖市区各主干、支路,预计持续到6月中旬,将扩展至其他街路。届时我市道路交通标线将会更加鲜明美观,车辆在行驶途中将会更加“有迹可循”,行人在横过街路时的安全将会得到更多保障,违法变道、压线、不按导向箭头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也将会进一步减少。
市交警支队表示,在对市区交通标线大面积出新的同时,也将会对交通标志、信号灯、护栏等做好养护及完善,以保障各项交通设施在维护我市道路交通安全、有序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