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华东首批机坪无人车在杭州机场完成试运行

    3月13日,杭州机场引进的2辆无人驾驶货物牵引车在机坪内完成测试,成为华东地区首批进入试运行的机坪无人车。这标志着杭州机场在智慧机场建设方面迈入新阶段,为全球民航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实践范例和“杭州方案”。

    杭州机场地勤公司装卸二部经理孙涛介绍,无人驾驶货物牵引车在复杂工况和不利天气测试中,均能实现安全高效运行,符合民航运行规范相关要求。根据车辆运行统计数据测算,可使货物运输效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15%,且操作准确率达100%。

    此次引进的无人驾驶车辆基于通用自动驾驶技术栈U-Drive打造,车身搭载了5个激光雷达、DGPS和7个摄像头等多类传感器,可实现厘米级高阶精准定位。机坪内运行,时速每小时15-20公里。在行驶中,车辆可精确感知周边环境,智慧检测机坪上的飞机位置并自动停车避让,实现多车协同、精准停靠等功能,确保运输过程的安全可靠。同时基于无人车云端智能管理平台,机场工作人员可进行有效管理调度和远程监控。

    杭州机场是民航局发布《机场无人驾驶设备应用路线图》后首批获批引入无人驾驶车辆的机场之一。自2023年底起,杭州机场就积极开展设备申报工作,并于2024年12月首次引进2辆无人驾驶货物牵引车,在国际货站与机坪之间开展了近4个月的实战测试。截至目前,车辆已完成30余项功能测试验证,覆盖了雨、雾、道路结冰、无夜间照明等各类特殊场景,累计测试里程超1500公里,减少了90%以上的人工操作风险‌。

    (本文图片均由记者赵瑜拍摄)

    与已经实现无人驾驶车辆应用的香港、乌鲁木齐等机场不同,杭州机场首次将无人车应用于长隧道内。应用测试的机场东北空侧隧道总长700米,因隧道封闭结构导致卫星信号偏弱,且出入口的环岛结构叠加上下坡形成复合型视觉盲区,给无人驾驶车辆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杭州机场项目团队创新性地引入了“语义定位”技术,将环境语义信息与高精度定位相融合,突破传统定位技术的环境限制。例如,隧道内车道线、地面标记、电线杆、交通信号灯等元素,通过摄像头或激光雷达,将其转化为可识别的结构化数据,有效提升复杂场景适应性和驾驶决策安全性。‌

    下一步,杭州机场将逐渐增加无人车的货物负载,评估车辆载货的最佳状态与最高效率。预计在2026年年初,无人车会迎来正式运行,每日可保障航班20架次以上。(《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赵瑜 通讯员施东杰、童子琛报道)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