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时评:以生态笔墨勾勒交通强国绿色图景

    春风又绿江南岸,植树添绿正当时。在2025年植树节到来之际,中国铁路以“绿”为底色,以“新”为动能,从氢能源动车组试运行到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新高,从银发旅游列车布局到智能铁路建设深化,铁路部门在服务国家战略与生态保护的协同中,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在广袤国土上绘就了一幅生态与交通共生的壮美画卷。

    铁路绿色发展,首在理念革新。2024年,长三角铁路建设投资超1423.8亿元,其中东方枢纽上海东站项目通过“海绵城市”设计,将138.7万平方米的建筑体量与生态湿地有机融合,形成“站城绿芯”的立体生态空间。在安徽巢马城际铁路建设中,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采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调整施工方案,减少对江豚栖息地的影响;青藏铁路通过14公里野生动物通道,让藏羚羊迁徙与钢铁动脉和谐共存。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新开工的六庆铁路等项目,均采用“以桥代路”设计,减少土地占用率达15%,将“最小化生态扰动”写入建设标准。这些实践表明,中国铁路建设已从“工程优先”转向“生态优先”,用技术智慧破解了基建与生态的二元对立。

    科技创新是铁路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2024年,全球最快高铁CR450动车组样车下线,其轻量化设计与能耗优化技术使单位能耗降低10%,标志着中国高铁向“更智能、更绿色”迈进。与此同时,氢能源动车组在部分线路试运行,实现“零碳排放”突破;全国铁路电气化率提升至74.9%,年减碳量相当于种植47亿棵冷杉;智能调度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列车运行图,全年减少冗余能耗超5%。更值得关注的是,铁路货运的绿色效能持续释放: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较公路运输减少碳排放约1256万吨;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推动社会物流成本降低600亿元,形成“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低碳循环”的正向闭环。技术革新不仅让钢轨“轻装前行”,更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

    铁路的生态效益,早已超越运输功能本身。兰新高铁沿线300公里防风固沙林带,不仅守护着铁路安全,更在戈壁滩上筑起绿色长城;京雄城际两侧20米宽生态廊道,串联起白洋淀湿地与城市绿肺,形成京津冀生态屏障;银发旅游列车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将绿色出行与适老化服务结合,预计带动超百万老年人选择低碳旅行方式。在长三角,沪苏湖高铁开通后,G60科创走廊沿线的光伏发电设施与铁路电网并网,年输送清洁能源超2亿千瓦时;甬舟铁路建设中,跨海桥墩创新采用珊瑚移植技术,将工程结构转化为海洋生态修复平台。这种“线-网-面”的生态网络构建,使铁路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修一条铁路、绿一片山川”的复合价值。

    当CR450动车组穿越花海,当光伏板在站房屋顶闪耀,中国铁路正以“铁轨上的植树节”诠释着发展观的深刻变革。从5900亿基建投资中注入的绿色基因,到1300公里新线沿途绽放的生态美景,这条钢铁动脉不仅承载着人流物流,更涌动着生态文明的时代脉搏。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中国铁路以“满格绿意”作答现代化命题,让万里山河在铁轨延伸处焕发新的生机。这既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智慧,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启示。(来源:中国网 作者:韩万里)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