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期盼一刀切式人才评价再少些

    连日来,一项政策“红包”让北京全市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拍手叫好——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支持人才自选代表性成果代替论文。比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可选择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教育教学、卫生技术人才可选择精品课程、教学课例、疑难病案。一句话,“干什么、评什么”,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但凡评过职称的人,都会理解打破“一刀切”的畅快。论文是科研结果的呈现,当初将其列为职称评定的考核要素之一,也是为了更直接地评判人才的研究总结能力。这本无可非议,真正令人困扰的,是一度存在的“唯论文”倾向:医生不看做多少手术、教师不问教多少学生,只看发多少论文。然而,各个行业领域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人才的诉求期望不尽相同,难以提炼出通用的评判公式。用论文数量简单化“一刀切”,显然既不科学也有失公平。更重要的是,“唯论文”传递着一种导向,即“能干”不如“会写”,结果搅得人心浮动。医疗圈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剑指这些“槽点”,北京此番改革因而广受好评。

    近些年,北京始终是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下放评价自主权,不再必考外语和计算机,不唯论文……其中思路愈发清晰:坚持“能力本位”,注重行业特性,让金子尽早发光。所谓职称评审,说白了就是一个筛子,目的在于用尺寸适宜的“网眼”把高级人才选出来。让职称更加“称职”,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这个意义上,破除“一刀切”仅是第一步,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体系还需持续完善。比如,怎样真正做到“内行人评内行人”?一些无关痛痒的考试能否取消?年龄资历等约束是否该存在?总而言之,少些“郑人买履”,多些“量体裁衣”,改革才能越改越到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经典台词可谓一语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各个国家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技术融合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人才的战略性意义。北京作为我们国家创新创造的高地、人才汇聚的中心,理所应当“栽好梧桐树”,极尽可能地敲掉羁绊人才的壁垒。清华大学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故事:国学院成立之初,梁启超力荐陈寅恪。当时的陈寅恪没有亮眼的文凭与著作,但梁启超直言,自己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今天,程序与标准是选拔人才的必需,但历史中这份对人才的宽容与信任值得借鉴。如何用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兼顾公平性与灵活性,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人形容火箭专家钱学森是“一个人顶五个师”。历史已经证明人才红利之巨大。期盼相关部门以职称改革为始,多措并举、绵绵用力,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让智慧的源泉充分涌动。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