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推广生态葬,不妨学学“北京经验”

    既然生态葬涉及人们传统殡葬需求的“舍”,就该让人们有所“得”,形成某些补偿。

    清明节刚过,两则跟生态葬有关的报道,就引发了舆论关注:一是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透露,2017年,生态葬已经占北京全年总安葬量的44%,每年的增幅还在上升。从“入土为安”到“骨灰撒海”,北京市20多年来的殡葬改革在近几年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成效。

    二是今年清明节,武汉14家公墓集中开展免费生态葬,但据《湖北日报》报道,武汉市民政局介绍,早在1997年,该市就开始探索生态葬,但截至目前,仅有约4万名逝者实行生态葬,选择率尚不足1%。

    这边是生态葬已占北京全年总安葬量的近一半,那边却是免费生态葬在武汉的选择率不足1%,这冰火两重天的景象,无疑能给生态葬推广带来不少启示。

    网上搜索不难发现,生态葬“叫好不叫座”状况,并非武汉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且早已有之的情况。正因如此,该现象频密见诸报端。而生态葬遇冷,也总被归因于隆丧厚葬的“传统殡葬观念”。

    立足于“薄葬”的生态葬方式跟传统殡葬观念存在抵牾,这确实是生态葬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但要破解生态葬遇冷的难题,就得迎难而上,突破这层制约。

    首先,近年来,有些地方大力倡导推广的各种生态葬,多采取“不留骨灰、不留碑、不留名”这样的“无碑深埋”形式。如果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看,其节约效果非常彻底。但若从与“丧葬”密不可分的凭吊、祭奠功能角度看,这种连“碑铭”也省掉的丧葬方式,又显得有些简单。

    因为这意味着,一旦选择了这类生态葬,后人今后将很可能难以顺利地凭吊、祭奠逝者。众所周知,自古以来,“葬”与“祭”一直都是殡葬文化中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所谓“殡葬”,从来都不仅只是对逝者遗骸的安置,同时也是对生者心灵的一种安顿、慰藉。有“葬”有“祭”,殡葬文化才是全面完整的,有道是“祭者,教之本也已”,“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既然生态葬也是一种殡葬形式(“薄葬”不等于“不葬”),显然也应充分尊重“葬祭”一体规律,不宜强调“薄葬”的同时忽略了民众“睹名思人”的合理祭祀需求。在这方面,南京的“留名不留灰不立碑奖1000元”等举措,不乏借鉴价值。

    其次,既然生态葬涉及人们传统殡葬需求的“舍”,就该让人们有所“得”,形成某些补偿,用补偿增添移风易俗的牵引力。

    北京的相关经验,就值得说道:近年来,北京市出台多项政策,对骨灰撒海等自然葬进行补贴。2016年,北京市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就为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标准为5000元。自2009年至2017年,全市发放城乡丧葬补贴共计173015份。在这份丧葬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生态葬补贴。例如,选择海葬、自然葬都将获得全免费服务。

    增加补贴、服务之外,北京还积极拓宽生态葬的产品供给,让民众有更多的选择空间,接受余地也更广。

    要而言之,推广生态葬,就得针对人们的接受度,多些针对性的“软性引导”,进而让人们从接受到普遍认同再到做出选择。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