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Retraction Watch(撤稿观察)”的网站日前发布了一篇聚焦11篇论文被学术期刊网站撤稿的文章,让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毕业生叶肖鑫的学术不端问题受到外界关注。院方21日回应称,叶的导师唐国翌教授在2016年3月收到相关举报后,立即对叶就读博士期间发表的16篇论文及博士论文进行了全面核查,发现存在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问题,随即向相关机构提出全部撤稿要求。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已于2017年4月,决定撤销叶的博士学位;唐于2017年6月被该院停止招收研究生资格,并被撤销材料学科负责人和新材料研究所副所长职务,目前已办理退休。
不难想见,如果不是“撤稿观察”的文章,叶肖鑫的学术不端问题及相应处分很可能依然会停留于“在校内进行了公告”的层面。不过,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通报的调查处理而言,的确显示了对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一直以来,论文抄袭等违背学术诚信的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不但涉及基本的个人道德诚信,而且还关系到由这些抄袭“成果”连带的资质评定、科研项目资金分配、荣誉授予等一系列问题,关乎学术共同体的声誉和公平公正。恰恰因为如此,一些机构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总是过分强调自身形象,百般推阻遮掩。相比之下,对叶肖鑫学术不端问题的调查处理,特别是在查实情况后作出的撤销学位决定,既对如何处理这类问题作了示范,同时也再一次提醒广大学子、学者切莫抱着侥幸心态,赔上学位、自损人格,断送大好前途。
除了遵守基本的学术诚信要求,此事还警示人们,科研工作者要拿出真功夫,凭实力说话,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从网友挖掘的信息来看,叶自称本科毕业后被推荐到清华直博,自己的“学术目标是当一名教授”,看起来本是一个在学术上起点不错且有追求的“好苗子”。然而,一系列的自我抄袭、图片重复利用、编造实验结果等行为,却显示了这名年轻人在追求远大目标的过程中走错了路子,从根本上扭曲了科研成果“质”和“量”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度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借此包装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二是企图运用“潜规则”,借着学术论文评审身份,施压投稿人引用其文章,反而被投稿人发现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偷鸡不成蚀把米”。是不是一长串的发表论文清单,比一篇高质量的论文更有价值、更能体现一位科研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透过此事,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学术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报道显示,叶于2010年就读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5年被提名清华大学“学术新秀”。这从侧面显示了其“投机取巧”之道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功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某些深层次问题。一个是一些领域的科研评价机制问题,如过分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的等级、论文的引用率,对科研工作本身产生导向偏差。另一个是基于师生关系产生学术诚信主体责任问题。报道指出,在叶的多篇论文里,唐国翌都是合著者。查阅过往的一些学术抄袭事件,类似的导师被学生“拖下水”早就有过先例。对一些导师而言,联合署名既可以增加论文过审的机会,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数量。然而无论出于哪种考虑,都不能忽略对论文的基本审查责任,这不但是对自己作为作者之一的研究成果负责,也是作为导师对所指导学生的学术成长负责。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