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马拉松运动应多点专业性少跟风

    或许没有一项运动能像马拉松一样,在中国发展得如此之快。截至今年11月2日,中国2018年已举办的马拉松类比赛就达1072场。这可能还不包括那些未注册的各类小型赛事。但在赛事数量井喷的另一面,马拉松乱象也不断被曝出。近期更是堪称集中爆发:11月25日,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除了有参赛者套牌,还有大量选手抄近路横穿绿化带……

    上述现象说明,马拉松赛事乱象,并不仅仅是参赛者的不专业,也同时表现为赛事组织管理的滞后。近年来,马拉松赛事在全国遍地开花,赛事组织方和承办城市都投入了极大兴趣。因为相较于其他专业运动项目,马拉松参与者多,对专业场地的要求又相对较低,多数城市只要愿意投入,都有机会从中分一杯羹。其背后动机,不仅表现在赛事运营的直接收益上,举办马拉松赛也成了很多城市自我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

    但是,也正因为赛事数量在短时期内迅速上升,以及主办者添加了太多功利因素,导致赛事的组织专业性很难得到足够保障。像在赛道上直接给选手递国旗就明显违背了世界田联的有关规定;而一些赛事片面追求参与人数,在报名资格的筛选上往往徒有形式,既不顾自身的管理能力,也忽视对选手身体风险的排除。

    事实上,由于参与人数众多,从赛前报名到赛中服务、管理,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都有着较高的专业度。如赛事医疗保障方面,此前媒体报道,东京马拉松有一个常设的应急医疗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从上一届比赛结束之后就开始准备,用一整年去完善整个救援系统。然而,国内很多马拉松赛事往往赛前一个月才开始准备搭建医疗保障团队。

    除了赛事运营的专业性跟不上赛事数量的上涨步伐,社会马拉松文化的发育同样滞后于参与人数的暴涨。不少人对于参与马拉松更多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跟风,或是对潮流、时尚的追求。如一些网友所言,很多人是为了赶时髦、凑热闹,“其实就是为了发个朋友圈,有没有成绩都不重要”。

    在上述参与心理的驱动下,马拉松背后的专业性、规则意识以及体育文化,自然就被推到一个相对靠后的位置。所以,这些年马拉松运动乱象屡有出现。同时,猝死现象高发,也暴露了部分参与者对于马拉松运动本身的风险一面认知不足,变成为了参与而参与。

    任何运动和赛事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和专业门槛。没有对专业的敬畏,最终可能会导致赛事主办和参与的成本乃至风险大大提升。当然,换个角度看,马拉松赛事的继续扩张是大势所趋,像号称历史最悠久的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无论是赛事主办经验,还是社会马拉松文化的发育,都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积淀。中国马拉松运动在近些年急速扩张,自然会产生诸多不足,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乱象会得到更好的规范。但是,无论发展到哪一阶段,对主办城市和参与者个人而言,敬畏专业,量力而行,少跟风,都是应该遵循的原则。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