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严管重罚让商业活动不敢进校园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发文称,广西柳州某中学公然为家长推销一款定制版某品牌手机,这款手机带有“管理平台”,可实现对学生的四大管控,包括时间管理、网址管理、学校资源共享及记录违规行为。随后,柳州市教育局成立联合调查组,表示对这种校园内无序、无监管的商业活动,“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这是一次“搞砸”了的商业活动,家长质疑,网友谴责,监管部门恼火,连“躺枪”的某手机品牌也气愤不已,表示对此毫不知情,针对擅自使用公司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行为将会严肃追责。商业活动进校园被“群殴”,很正常。究其原因,这个活动确实处处有“硬伤”。商业活动进校园早在禁止之列,比如去年教育部办公厅专门下发通知,“坚决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广告、商业活动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至于学校回应“只推荐不强制购买”,同样经不起推敲。而渠道商以该手机品牌名义牟取私利,也涉嫌侵权。

    柳州市教育局究竟如何处理此事,尚需观察。在关注此事的同时,不能不思考商业活动为何一再紧盯校园?其中的奥秘,其实不难判断——搞定一所学校,往往就能搞定几千名学生,利润滚滚而来。问题是,教育部有禁令,社会上有指责,一些学校却置若罔闻,屡屡染指。一大原因是,商家对学校负责人或有利益输送,在畸形利益驱动下,一些人便胆敢挑战相关规定。故此,处理此类事件,不能止于行政上的问责,司法机关应调查相关人员有无受贿行为。

    同时,对商家的处理往往处于缺位状态。一些无良商家“买通”校方,得以让商业活动进了校园,而演化为公共事件之后,受罚的通常是校方,商家是如何被处理的?公众往往并不知情。一个大概率的结果是,商家往往逃避惩罚。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应该介入。

    具体到这一事件,最纠结的也许是家长。当前,不少家长对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困扰,对孩子过度使用手机也颇为烦恼。孩子该不该使用手机,一直受到热议。禁止孩子使用,有一刀切之嫌,而不禁用,孩子则可能沉湎其中。商家投其所好,可见其商业敏感,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现实命题,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电子产品,如何解决学生使用电子产品问题。这确需全社会共同关注。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所说的电子产品的滥用,主要指电子产品的依赖和成瘾,而非以学习甚至消遣为目的的使用。换言之,学校不是禁绝电子产品,而是要合理使用。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柳州这一事件能强化商业活动严禁进校园的大众意识,也能激发全社会集思广益,以更科学的态度关注电子产品的“存在感”,则善莫大焉。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