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评论

    小心外卖便利背后那些“华袍下的虱子”

    12月22日下午,一起突然发生的持刀伤人事件,在网上引发关注。视频显示,伤人者身穿黄色制服,头戴头盔,手持匕首,显然是一名外卖配送员。一时间,“外卖小哥为差评怒而杀人”的说法,在网上流传开。尽管这种说法根本没有任何可靠信源,但依然被大量传播扩散,以至于某些媒体在转发这则新闻时,都加上了“疑因差评”的表述。12月23日,美团外卖就此事发表正式声明,称事件起因于该配送员到超市取货品时,因取货问题与店员发生口角,最终酿成悲剧。

    声明粉碎了“差评杀人”的谣言。那些在事发之初急于“看图说话”,积极制造耸动标题,为谣言推波助澜的传播者,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传播者对“劲爆新闻”的渴求过于迫切,以至于让猜测与想象“抢跑”在了真相的前头。这种“抢跑”或许能为这些传播者带来流量与收益,但归根结底,却是对社会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

    然而,谣言本身固然是虚假的,但谣言的传播也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某种社会心态。那些利用人们心中的恐惧与焦虑编织谣言的人,自然会受到谴责与惩戒,与此同时,也要正视人们心中的恐惧和焦虑。在这起事件中,普通人心中的恐惧,来自对外卖配送员情绪与行为的不可预知性,以及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的“差评”问题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

    按理说,在一个理想的市场之中,提供服务的人和消费服务的人,本应是一种“合作者”的关系。然而现实中,消费者与外卖配送员的关系,却常常没有那么和谐——不论是在“该不该对外卖小哥说谢谢”的讨论中,还是在“能不能打差评”的争议上,我们都不难看出某种紧张氛围的存在。这意味着,这个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调整与进化,以改变那些影响买卖双方关系的不健康、不正常因素。在外卖产业繁荣的表象之下,也有不堪一面,如同“华袍下的虱子”,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单从道理上讲,顾客对外卖配送员给出“差评”也好,商家对外卖配送员提出要求也罢,都是消费者行使其正当权利的表现,似乎并没无不妥。然而在现实情况里,由于外卖配送员一直超负荷承担配送任务,这种“正当权利”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很可能是他们无法承受的。或许在大多数情况之下,一则“差评”或一条客户要求造成的结果,无非是外卖配送员与客户之间的龃龉,但谁也不敢担保,两者之间冲突不会升级,并招致更可怕的祸端。

    尽管因冲突持刀伤人的事件十分罕见,但外卖配送员遭遇顾客刁难,或者报复顾客或店家的社会新闻,却不时出现。将心比心,正常情况下,谁不愿意好好工作,好好挣钱,而非要处心积虑地和顾客过不去?事实上,造成用户正当权利与外卖员承受能力之间矛盾与冲突的,与这个行业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关系密切。

    休息时间过少、派单数量过多、缺乏劳动保护、员工议价权过低……对于外卖产业而言,这些由来以久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企业之所以不愿或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的考量就是成本与收益的平衡,这其实是外卖产业为了确保其服务足够“廉价”而付出的代价。表面上看,承受此代价的,似乎只是那些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外卖配送员,但这种压力经过层层传导,顾客或是商家同样需要为此埋单。

    对社会而言,这种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中存在的问题,让人们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承受着“疼痛”的啃咬。或许有人会认为:为了能让更多人享受便宜而方便的外卖服务,付出一些社会代价也不算什么。但是,不断发生的冲突事件提醒着我们:倘若这种“疼痛”长期持续,不仅对外卖配送员群体极端不公,其他人可能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想要终结这种局面,降低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不仅需要相关企业的配合,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反思。需要改变的,不止是那些具体的行业规则与产业规范,更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红利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结构。我们理当让那些对产业存续起着支柱性作用的外卖配送员,享受到与其努力相称的经济回报与社会尊重,而不能让他们在帮助他人获取美好生活的同时,成为被压榨、被牺牲的对象。唯有让社会进步的红利在不同阶层之间得以分享,方能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与长治久安。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