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共同家园,保护地球,早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共同意志。
华润置地始终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自然、人文与城市空间的理想关系。在“城市投资开发运营商”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城市环境,焕新城市面貌。通过绿色生态产品输出、城市生态景观提升、环保理念倡导践行三大低碳实践,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营造可持续发展城市美好生活。
A关注可持续发展
多“亿”点生态环保实践
华润置地依靠在新技术、新材料、新模式方面地不断研究与探索,从全产业链加快绿色转型步伐。深入推进建筑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绿色建筑节能水平,加强商业运营项目节能降耗管控,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绿色建材使用率等,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为实现“双碳”管理的目标,华润置地成立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启动双碳目标路径编制,并作为唯一房企被国资委指定参与《中央企业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研究》重大课题,为行业探索双碳目标实施路径。截至2021年,华润置地已启动双碳试点项目9个,完成了自持项目全面碳核查,并对各业态碳排放趋势进行全面对比分析,准确评估华润置地当前的碳排情况和未来的减碳潜力。
截至2021年,华润置地已有超过50个商业项目上线商业能耗管理平台,进行系统性管控。同时,基于用能强度和系统运行效率目标管理,华润置地近年开业的商业项目制冷系统年运行效率已普遍达到行业良好水平,较前期项目平均节能30%以上,为其他运营项目提供了可靠的范本。
2021年是华润置地绿色建筑全国“遍地开花”的一年:重庆西永组团项目获得竣工标识,这是华润置地首个按新国标完成评价的绿建项目;苏河湾中心TC、南宁华润中心东写字楼项目获得美国LEED金级正式认证;上海万象城V5写字楼获得素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WELL标准最高等级——铂金级正式认证。
在绿色建筑实践中,华润置地要求所有新建项目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一星标准开发,并积极推动各项目获取各类绿色建筑认证。截至2021年底,华润置地累计347个项目获取绿色建筑认证,认证面积达5280万平方米。华润置地的绿色认证项目总开发量、高星级绿建项目的占比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除了追求施工中的品质效率,减少建筑施工对在地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华润置地探索绿色施工的核心命题。在2021年,华润置地所有在建施工项目,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未发生黄色及以上等级环保舆情。2021年万元增加值可比价综合能耗同比2020年下降12.96%。
B构建城市新生态
多“亿”点生态景观提升
人与自然的日渐疏离,是城市快节奏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随着生态理念的普及,人们也慢慢意识到这一点,开始不断找寻与自然的连接。
华润置地深入参与城市新生态环境的构建,从城市公园代建代运营、城市生态提升、城市环境治理等多元角度,让绿色重新覆盖窗前,让河流重新清澈流动,给城市多“亿”点生态景观提升。
秉持对绿色生态的尊重,华润置地利用多元化优势积极参与城市景观提升等公共建设领域,代建了深圳人才公园、西安中轴生态公园、宁波湾头公园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公园项目,并代运营深圳人才公园、成都驿马河公园等项目,深度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与运营,让绿色健康回归城市公共空间,寻找更多城市生态的丰富可能,以自然丰富城市尺度,迸发更多城市生机活力。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不仅关系着我们每一人,也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华润置地秉持以人为本、绿色发展理念,严守生态环境发展底线,坚持不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工作。以约13.7公里深圳南山大沙河生态长廊为试点,探索城市与自然共融共生,在城市腹地中营造一片生态、自然的绿色森林,营造“都市型”河流生态,为城市发展注入了生态动能和绿色底色。
围绕绿色生态城市的打造目标,华润置地正在城市综合环境治理任务中承担起更大责任。以曾经深圳污染最严重、治理难度最大、治理任务最紧迫的河流之一茅洲河为例,华润置地通过功能复合、空间统筹、特色营造等措施,实现了茅洲河从“黑臭河”到“生态河”的转变,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连片的浅滩湿地孕育着勃勃生机,茅洲河碧道项目成为治水、治产、治城相结合的典范。
C提升绿色环保意识
多“亿”点生态理念践行
在追寻绿色低碳生活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除了关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推动华润置地降耗节能工作之外,华润置地在生态环保理念的推动上也肩负使命。华润置地积极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地球一小时”、“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在身体力行助力环保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宣传普及让绿色理念更好融入到城市日常生活之中,带动更多关注“人·城市·自然”的关系,让生态理念深入城市的每一面。
守护地球,有很多种方式,可以是给城市一个盛放四季的公园,可以是种一株长在可可西里的梭梭树,可以是多参与一次绿色出行,也可以是大声呼吁环保让更多人听见。
华润置地,秉持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深度思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以行动赋予城市更多更美好的可能,让城市更好的可持续生长,迸发更多来自自然的活力与生气。
(新媒体责编:pl090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