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汽车新零售开始成为行业热点,“零首付”购车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更是让不少消费者心动不已,但是零首付购车真的像字面解释的这么简单吗?去年9月,田先生在花生好车采取“零首付”购买了一辆车,但时隔两个月后,田先生并未拿到心仪的车辆,而且已经开始还贷款,但花生好车方面并未给予明确的回答,也不同意田先生退车,这让田先生很烦恼。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田先生的遭遇是典型的“零首付”合同纠纷,所谓“零首付”购车实际上有很多灰色成分。虽然可以“零首付”提车,但造成的弊端是最后总还款数大了很多,甚至有可能让你陷入信用危机。
低首付存陷阱
据了解,田先生在“零首付”平台签订合同后,被通知需交纳车辆保险费或其他名目的费用,这也让租赁双方产生了纠纷。
有知情人士透露,这种“零首付”购车存在诸多法律盲点。通常“零首付”平台在消费者购车时会签一大堆合同,而消费者购车心切,十几页的合同甚至都没看就签字了。例如有些车做了抵押,电商平台会要求车主在一两个月之内还清欠款,否则就按每天1%的利息计算,这些都是商家不会和消费者说的,到头来吃亏的只有消费者,因为合同写得很清楚,消费者走法律途径也是徒劳,只能自食苦果。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专家顾问颜景辉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行业标准的缺失,入行门槛较低,融资租赁市场鱼龙混杂,不同公司的风控标准也不相同,比如一些公司对贷款“前松后紧”。贷款前的审批很宽松,而催收环节就非常严苛,甚至相关工作人员言语粗暴,用户体验非常不好。
融资租赁现乱象
业内普遍认为,像花生好车、易鑫、毛豆、大搜车这类汽车电商平台的优势就是审批快、首付低,针对的是没有征信记录的人群。低首付购车的价值在于用金融杠杆撬动年轻群体,让他们更早拥有一辆车。
“现在国内有25家汽车金融公司,都是由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受到高级别监管,牌照也是银监会发的,这是与互联网公司最大的不同。我们必须要严格遵守首付不低于20%的规定。”一位汽车金融公司内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互联网公司的牌照是由商务部颁发的,属于融资租赁牌照。因此,原则上“零首付”购车在你还清贷款前,车并不是你的。
去年底,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自2018年1月1日起,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0%,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5%,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这也意味着购买传统动力汽车贷款的首付比例最少要达到两成。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在各大论坛上,针对花生好车“零首付”无法上牌的投诉占据了大多数。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融资租赁说白了就是你买车再租给你,由于你是“零首付”,消费者按月付款,获得车辆的使用权。期满之后,消费者既可以选择退回车辆,也可以选择付清尾款,获得车辆的所有权。
利率高过银行
北京商报记者在花生好车的官网看到,随意点开一款官方指导价为11.98万元的2018款荣威RX5 20T 两驱手动旗舰版,选择一年后付清全部尾款,分期付款一年加全款尾款要14.16万元,并包含了购置税和第一年的保险费。而在传统4S店,上述这款车目前优惠到11.68万元。对此,一位4S店的工作人员透露,“我们现在首付三成,而且是零利率,贷款两年只有2000元手续费”。
据了解,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电商通过虚开发票的方式,虚报车价,然后向银行进行抵押。比如你想买的那辆车裸车是12万元,如果正常按首付20%来算的话,车行会帮你把车价写成15万元,这样你就可以获得15万元×80%=12万元的贷款。
这还只是个数字游戏,一位熟悉金融贷款的人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在电商平台上贷款10万元“零首付”购车,分期要多还4.8万元,24%的利率刚好可以到国家民间借贷利率线。而如果消费者自己去银行贷款,首付两成年利率最高也才4%左右,只有不到4000元。
对此,颜景辉建议,消费者应理性消费,当20%的首付都无法承担时,就暂时别把购车计划提上日程。如果有些消费者对自己今后的收入很有信心,建议要找正规商家,以及签合同时仔细查阅,发现有不妥之处应立即终止合作。 |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