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创始人张氏兄弟解除了长达八年的一致行动关系,同时永辉云创被剥离,这被认为是另类“分家”,永辉解释说这是“分工”合作,不管怎样,“分”的背后是永辉为新零售弯路付出的代价。 图:touchweb 永辉超市一纸公告,宣告创始人张氏兄弟长达八年亲密无间的一致行动关系解除。 12月13日晚,永辉超市发布的关于解除一致行动人的补充说明公告中称,张轩松和张轩宁在公司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组织架构、治理机制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对于旗下高端超市+生鲜餐饮+O2O的超级物种(永辉云创),在定位和发展路径上也存在不同意见。经过审慎考虑,为避免分歧进一步加剧,两人已签署《关于解除一致行动的协议》。 【根据官网资料,永辉超市成立于2001年,是中国企业500强之一。永辉超市是中国大陆首批将生鲜农产品引进现代超市的流通企业之一,被国家七部委员誉为中国“农改超”推广典范。目前永辉超市在全国拥有678家门店。】 事实上,早在12月4日,永辉超市以3.94亿元的价格向张轩宁转让永辉云创(超级物种)20%的股份时,永辉超市就不再是永辉云创的大股东,二人“分家”意味明显。 此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张轩宁持有永辉云创29.6%的股份,为第一大股东;公司持有永辉云创26.6%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 而张轩松和张轩宁解除一致行动后,永辉超市持股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香港股东牛奶有限公司持股19.99%,成为第一大股东;张轩松持股比例为14.70%;张轩宁持股7.77%;江苏京东邦能持股6.43%;江苏圆周持股5.00%;林芝腾讯科技持股5%。 【天眼查资料显示,张轩松出生于1971年,为永辉超市创始人,目前担任董事长职位,同时也是永辉超市第二大股东,占公司总股本14.70%;而兄弟张轩宁出生于1970年,现任永辉超市首席执行官,为第三大股东,占公司总股本7.77%。】 对于“分家”的说法,但永辉方面则强调这是“分工”合作。无论如何,“分”的背后是永辉云创快速扩张带来的高额财政赤字。 超级物种成超级包袱 此次被出售部分股权的永辉云创成立于2015年,一度被认为是能够带领一直深耕传统连锁超市的永辉进行创新和探索的先锋。是永辉超市尝试新业态的孵化器,先后孕育了永辉生活、超级物种两大业态,今日资本、腾讯、创新工场、丹晟投资等先后战略投资永辉云创。 曾经的明日之星,如今被母公司急于剥离,永辉云创经历了什么? 事实上,以超级物种、永辉生活以及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业态,经过几年的发展,并不能够完全颠覆传统大卖场的零售形式;他们在商业模式尚未跑通的情况下,纷纷困扰于跑马圈地带来的巨大财务压力。永辉云创持续在多种业态上投入,导致亏损不断扩大。数据显示,开业一年半,永辉云创去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5.66亿元、14.78亿元,净利润却分别为-2.67亿元以及-6.17亿元。 受此影响,母公司永辉超市在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0.18亿元,同比减少了26.9%。永辉云创已然成为了上市公司业绩的拖累。 对于转让云创业务的股权,永辉超市解释称,这次交易符合公司的战略规划,“目前永辉云创因独立经营零售业务而产生较大经营亏损,因此有必要调整永辉云创的控制权,既可降低永辉超市的运营成本与经营风险,又可以对永辉云创的实际控制人及经营团队形成相应激励。有利于减轻上市公司负担, 维护上市公司及广大中小股东利益。” 于是,永辉云创陷入了两难的地步,一边是风头正盛不断烧钱的亲儿子,一边是流血不止被“赶出家门”的自己。 山西证券发布研报认为,此次股权转让有利于永辉云创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公司决策效率。山西证券认为,永辉云创由于新业态存在较长的培育与缓冲期,造成业绩亏损并有扩大趋势,本次永辉超市减持可以促使云创业务对永辉超市整体运营成本和风险的拖累。 一位接近永辉超市的PE投资人告诉媒体,“在新零售普遍亏钱的大背景下,永辉新零售不赚钱很难快速改变,这与抢占流量和渠道、门店扩张等导致的成本压力急剧上升有很大关系,资金链被冲击,剥离出去反而是明智的。” “永辉云创在上市公司体外运营,不仅对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更小,永辉云创也更像是一个独立的创业企业,比在体系内能更灵活地获取外部资本的支持。”康煦投资的投资经理胡春龙认为。 新零售弯路 公开资料显示,永辉云创成立于2015年6月,张轩宁为创始人,主要负责永辉超市新零售板块的业务运营,包括永辉生活店、超级物种等。张轩松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超级物种”之名由哥哥张轩宁提议。可以看出永辉云创包括“超级物种”的运作,主要由张轩宁主导。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永辉超市这两年涉足新零售业态之后,以最终业绩成果来看,算是走了几年弯路。 此前,永辉曾定下“永辉生活App覆盖全业态所有门店,力争实现永辉云创整体线上销售占比突破50%”的目标。而从财务表现看,对整体利润拖累最大的就是永辉云创,这与其模式和定位不无关系。 永辉生活新店作为永辉云创的招牌之一,借势而起,在全国多地开花,仅2017年一年永辉生活新店就在全国开出了200家门店,Bravo也新增133家门店。 但扩张之余却将生意的根本——盈利问题抛之脑后,快速扩张带来的是知名度飞速提升以及高额财政赤字。 作为跨界新手的永辉云创太想太想在新零售以及新风口上弯道超车,不计成本的扩张自然会带来流血不止无法愈合的伤口。 在2017年年报中,永辉超市曾计划2018年新开永辉生活门店1000家。但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新增永辉生活店96家。第三季度,新开永辉生活店137家,签约永辉生活店138家,与计划目标相差甚远。 今年4月,张轩松曾在股东交流大会上表示,“对于超级物种,我和CEO张轩宁有分歧。他看好偏重餐饮,我认为重心应该做到家。” 对于兄弟存在分歧这一说法,有接近永辉超市的人士表示,“对于超级物种的发展,公司内部一直有不同声音。张轩宁想快,张轩松觉得可以缓。超级物种可山寨性强,它又需要规模化来平衡成本,而即使不快速扩张,维持成本也高。每个人对于怎样达到平衡点,都有不同的看法。” 在该人士看来,张家两兄弟,对于未来的预期不同,不好说谁对谁错,只有以后才能看到结果。但两人分别专注一个领域,或许能够把该领域做深做透。 毕竟风口浪尖上的大肆扩张的本质是实力与资本的熊熊燃烧。 在永辉云创剥离后,业内也有不少猜测。有人认为,永辉云创独立融资运作后将会独立上市,也有人认为被永辉超市转让云创股权是一种常见的资本运作方式,只是权益之计,待实现盈利后将会再度注入到上市公司。对此,胡春龙分析称,“国内不鼓励上市公司旗下孵化的与其有大量关联交易公司上市,如果上市可能会在香港或美国。不过这对永辉超市来说可进可退,也不排除以后再纳入到体系内,不过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据传,类盒马或小象在明年的扩张计划,均有放缓。” 加码商超主业 实际上,以“云超”业务板块为代表的传统商超业务,盈利表现仍然不错。永辉超市第三季度财报并未透露具体业务数据,但以2018年半年报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6月底,永辉超市的“云超”业务营业收入326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利润14 亿元、同比增长29%;而同期,永辉超市整体的营业利润为9.3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云超”业务是永辉超市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且抹平了其他业务带来的亏损。 为平衡新零售带来的压力,永辉超市在主业上也做了一些补救和努力——试图通过扩张和投资抢占更多地盘。在线下实体销售遇冷,超市纷纷闭店,外资大卖场家乐福、麦德龙寻求退出中国市场的背景下,拥挤的市场突然空了出来,永辉开始“逆势而行”,加速跑马圈地。 为了战略拓展优质物业继续发展这一“现金牛”业务,永辉超市此次一并宣布,拟受让大连一方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万达商管1.5%的股份。 数据显示,万达商管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56亿元、518亿元,此外,净利润更是分别达到了219亿元、158亿元。 “主要是(从)商业物业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是它最大的超市物业的客户,从长期合作来看,还是需要维持这种关系。万达商管还有潜在的上市计划,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可出售的金融性资产。”对于这一举措,永辉超市董秘张经仪称既是产业投资又是金融投资。 而此前,永辉和腾讯一起收购了家乐福中国业务,通过家乐福拿下其在中国一、二线城市的零售布局。另外,永辉超市还继续受让了四川零售巨头红旗连锁9%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胡春龙看来,职业经理人李国此次进入永辉超市董事会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此前李国主管华西大区,后来被派往家乐福,此次李国的任命,表现了永辉回归主业的意愿。聚焦主业,提高运营效率,对于永辉这个体量的企业而言,是提高竞争力和竞争门槛的关键。” 李国现任永辉超市执行副总裁。此前,其接受采访时称,“大家现在都又从线上往线下走,这个时候更稀缺的,一定是物业资源。”这样看来,永辉与万达的深度捆绑顺理成章。 那么,拆分永辉云创后,是否就意味着永辉超市不再发力新零售业务了呢? 对此,永辉超市方面表示,出售永辉云创后,永辉超市仍然将继续坚持在新零售业态格局下进行探索与创新,改善方法、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做深做强“到店”业务,强化和提升“到家”能力。而且轻装上阵可以更高效的进行资源投入,同时公司也保留了在5年内回购标的股权的条款,可谓是一举两得。 |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