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新闻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东亚合作中国方案

    第31届东盟峰会和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期间,中国提出共同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愿景,愿与东盟国家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同东盟发展规划对接,共同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和东亚一体化进程,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正能量。

    国际社会对此予以积极评价,认为中国-东盟关系将进入新时代,期待中国与东亚地区伙伴拓展更多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

    共同规划发展愿景谱写中国-东盟关系新篇

    在东盟诸多对话伙伴关系中,中国-东盟关系最具活力、最富内涵,这是东盟国家的共识。

    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国建议制订“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将“2+7合作框架”升级为“3+X合作框架”,构建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

    东盟秘书长黎良明指出,东盟与中国关系“非常强劲”,在三个支柱领域已经拥有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他特别强调东盟和中国在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共同立场,认为“东盟与中国致力于多边主义和开放的共同承诺,必将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继续向前发展。”

    柬埔寨东盟教育中心主任约瑟夫·马修斯表示,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在多领域的密切关系确保了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发展。马修斯强调,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已经赢得东亚各国人民的心。

    日本杏林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刘迪说,中国和东盟拥有与生俱来的友好关系,除地缘因素外,人文因素的历史积淀以及现实交流,都增进了彼此互信与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更成为全球地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

    缅甸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席、前总统顾问吴哥哥莱表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在东亚地区是最为重要的,双方建设性合作不断快速增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已经非常牢固。

    印度尼西亚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表示,东盟国家越来越认识到中国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给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随着经贸、人文以及安全领域的广泛合作,中国与东盟关系将进入一个新时代,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进一步深化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共商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互联互通广泛网络

    东盟国家处于“一带一路”的陆海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

    会议期间,中方表示,愿与东盟国家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深化经贸、金融、基础设施、规制、人员等领域的全面合作。

    东盟商业咨询委员会主席乔伊·康塞普西翁指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的互联互通计划具有互补性。对东盟国家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是一个重要问题。“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将东盟所有国家联系起来,实际上给这些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扩大了市场,将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前景。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李兴裕认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东盟推进一体化进程。东盟经济共同体目前还在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等方面面临问题和挑战,“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改善东盟成员国之间的连通性。

    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创东亚繁荣发展新局

    在14日举行的第12届东亚峰会上,中方表示,东亚和平稳定的局面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中方愿与峰会各方齐心协力,维护地区和平发展合作的良好势头,积极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共同谱写东亚合作新篇章、开创东亚发展新愿景!

    出席本次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的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钟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翻阅着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他告诉记者,中方在会上提出的“地区合作”“互联互通”“一体化”“产能”以及“金融稳定”等关键词,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表示,中国政府坚持经济发展与政治安全合作“两轮驱动”的立场,对加强中国与东亚各国全面合作尤其重要。中国积极扩大与区域内国家各领域联络沟通,对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巩固关系至关重要。“中国正积极履行一个国际大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向前迈进所承担的义务,这对本区域未来的繁荣富强是个利好消息。”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教授汉斯·亨得利希克认为,中国正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一体化的动力。澳大利亚与中国拥有互补优势,同时还可以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将本地区经济与欧美市场联系。一个繁荣稳定的东亚有利于中澳共同发展。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