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新闻

    科技部徐南平:我国智能交通转型将于明年启动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指出,“我国智能交通转型将于明年启动,智能交通将迎来创新发展黄金时代”。他还进一步表示,“国家智能交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涵盖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重点实验室、战略与智能交通体系等,还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智能化人才”。

    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一环,智能汽车同样需要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直言,“目前国际上比较标准的L1、L2、L3、L4、L5的汽车,从内容感知、决策、控制、服务来看,达到L3标准的智能汽车,其融合度相当高,到L4就是要一体化”;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融合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比如说在感知模块上,车辆传感、通讯传感和城市传感,是可必须要感知的,智能汽车就是要代替人的眼睛来感知”。

    2017常熟国际智能汽车周(以下简称“智能汽车周”)近日正式启动。据介绍,智能汽车周汇聚了中国智能车及智能交通领域的政府、商业和技术专家,体现了智能交通产业与汽车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未来将推动中国智能汽车和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活动期间,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与常熟市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活动现场 王跃跃 摄

    活动现场 王跃跃 摄

    当前,“全球信息化和智能化已进入跨界融合,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引发了科技和产业领域的深刻变革,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个性化融合”,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表示,“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我们可以探讨自动驾驶技术、交通大数据、人工智能在交通中的应用”。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为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转型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科技部原副部长吴忠泽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的五年,全社会的研发支出15500亿元,比五年前增长了50.5%,研发投入占GDP的2.1%,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居世界第一位,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超过了100万件,居世界第三位。高技术产业主营的业务收入15.24万亿元,增加值增长10.6%,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了56.2%。

    聚焦智能交通领域,吴忠泽认为,“我们在重大项目的集成应用,规模化的示范工程建设以及基于“互联网+”智能交通的应用服务方面,均展现出很强的后发优势,并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但是,“在智能交通的前沿核心技术和重点装备及应用等方面,我们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和能力发挥的不够充分,先发优势还没有形成”,吴忠泽说。

    为了加快推动智能交通的发展,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指出,“我国智能交通转型将于明年启动,智能交通将迎来创新发展黄金时代”。他还进一步表示,“国家智能交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涵盖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重点实验室、战略与智能交通体系等,还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智能化人才”。

    吴忠泽进一步强调,“要深入推动智能交通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他分析认为,“智能交通的发展一定要加强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与汽车、物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要在智能辅助驾驶、无人驾驶等方面加快和汽车产业的互动,来推动智能化汽车产业和智能交通产业的协调发展”。

    活动现场 王跃跃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 王跃跃 摄

    作为智能交通的重要一环,智能汽车同样需要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骏直言,“目前国际上比较标准的L1、L2、L3、L4、L5的汽车,从内容感知、决策、控制、服务来看,达到L3标准的智能汽车,其融合度相当高,到L4就是要一体化”;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融合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比如说在感知模块上,车辆传感、通讯传感和城市传感,是可必须要感知的,智能汽车就是要代替人的眼睛来感知”。

    为此,李骏提出五点建议:一、要强化国家顶层设计的统筹协同发展;二、依靠高科技创新驱动高效高水平发展。三、制定国家标准,科学规范发展;四、打造供给侧新兴产业链一条龙,这次智能网联汽车给自主零部件产业提供了最大的机会;五、解决社会和环境难题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王跃跃)

    (新媒体责编:wb00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