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热新闻

    奋发助力东北海事法律服务 大连国际仲裁院改革成效显著

    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国际商事。2023年3月28日,大连国际仲裁院迎来两周岁生日。自2021年起至今累计受案标的额高达330多亿元,远超1996年成立之日起至2020年底285.53亿元的受案标的总和,亮眼的数据勾勒出大连仲裁整体性、延续性、前瞻性的新画卷,开创了大连仲裁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布局谋篇,得益于大连这座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积淀,得益于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度信任和积极参与,得益于大连仲裁人逐梦前行的拼搏精神和法治情怀。

    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工作要求,提供坚实服务保障。大连国际仲裁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仲裁工作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坚持仲裁为民、公正断案,持续提升仲裁庭审工作质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仲裁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围绕“三个中心”建设战略定位,助推高质量发展。大连国际仲裁院聚焦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仲裁对金融的服务保障职能,联合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召开金融风险防控实务交流会,共计30多家金融机构代表参与交流。依法审理各类金融案件,维护良好金融市场秩序,推动完善金融治理结构,助力金融风险预防和化解。坚持向海图强,通过走访调研及开展沙龙座谈,与大连海事法院、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律师服务团一道,凝聚合力,建立健全海事法律服务体系,共同助力大连市做大海洋经济,做强港口物流,做美海洋环境,建设海洋强市,打造面向东北亚合作新前沿。

    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公共法律服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改制以来,大连国际仲裁院始终立足公益性服务机构定位,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真抓实干,周密部署,推动仲裁服务从专业化向服务化延伸。践行仲裁为民的理念,依托仲裁专业化优势,选派多位优秀仲裁员下沉基层社区、走进大连春季房交会,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法律难题,主动回应群众对仲裁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

    建章立制,保障案件审理质效及仲裁服务有章可循。大连国际仲裁院以塑造仲裁公信力为核心,紧紧围绕提升案件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规则统一、信息互通、协同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仲裁案件效率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仲裁案件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仲裁服务水平的意见》,逐条落实推进措施,确保每个仲裁案件兼顾专业与高效。完善健全《案件审限管理实施办法》,形成案件月调度汇报监督模式,强化仲裁全生命周期服务、全流程监管,保障仲裁案件的高效推进。在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措施中,大连国际仲裁院的案件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得到了仲裁员及当事人的高度评价让人民群众切实体会到了仲裁的专业与高效,在提升我院仲裁公信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聚焦智慧仲裁平台建设,为仲裁质效的提升强基赋能。大连国际仲裁院坚持向科技要效率、向数字要效益,积极探索“互联网+仲裁”模式,持续优化智慧仲裁平台建设,后发先至优势正在逐步显现。优化业务流程及仲裁内网的安全保密管理和技术服务,深化大数据应用,以数字化方式提升案件管理及审理水平。开通线上庭审系统,突破时空限制,保障疫情期间当事人足不出户就可实现安全、方便、快捷的仲裁活动,促进案件高效便捷审理。依托科技赋能裁判,通过智慧仲裁在线服务平台,推动仲裁流程再造和效能提升,金融仲裁院成功开创日结21案、24小时调解办结金融纠纷案的佳绩。扎实推进网上申请、网上立案、网上开庭,着力打造“一站式”网络仲裁,确保仲裁有速度、服务有温度。

    厚植优质营商环境“土壤”,发挥仲裁专业优势力量。大连国际仲裁院持续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下工夫,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开展东北企业法治论坛、法律沙龙、座谈会、组建大国仲讲师团开展讲座等形式,切实了解企业现实法治需求,及时听取企业家对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和服务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为企业提供风险防控和纠纷化解等多项惠企法律服务,共计5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以实际行动践行把服务触角延伸至神经末梢处、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坚持助企、护企、惠企服务理念,从发展大局着眼、从精细化服务着手、从助企纾困着力,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持续探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新举措,用仲裁之光照亮营商之路。

    多措并举创新宣传载体,掀起仲裁对外发声的新高潮。

    大连国际仲裁院以宣传仲裁法律制度,在全社会营造认识仲裁、了解仲裁的良好氛围为目的,积极推动仲裁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化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融合多项举措,扩大了仲裁宣传的辐射面。充分发掘仲裁特色宣传点,召开媒体见面会,用好大连主媒主动对外发声。通过精心策划,创新载体,灵活运用宣传渠道,拓宽宣传市场。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线上推广与线下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宣传仲裁法律制度,一改往年线下宣传关注度不够、宣传效果不明显等弊端,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大连国际仲裁院于自有媒体发布仲裁动态共计2312篇,并于报纸、电视及其他网络媒体共刊登稿件300余篇,合计超2600篇;全网粉丝达21943人,共计增长19215人,粉丝量增长超过7倍;文章累计阅读量达1049.15万人次,曝光量达7909.15万人次。

    强化多渠道协同合作,以尽各家之美增多元解纷之能。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自改制以来,大连国际仲裁院积极推进“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引领下的商事仲裁协同机制建设,广泛开展与市区两级法院、市文旅局、地方律协、行业协会、调解机构等10余家单位的数据协同、政策协同、资源协同、智力协同、优势协同,努力打造建设东北亚仲裁新高地,其中,以仲裁方式解决旅游服务合同纠纷,入选2021年司法部发布的仲裁工作指导案例。加强知识产权诉仲工作衔接,去年4月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签署《关于建立知识产权案件仲裁与诉讼相衔接工作机制的若干意见》文件,畅通当事人沟通渠道,架设互通互信互商的解纷氛围。搭建多元化解纠纷平台,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与多家单位共同打造的DDR国际商事多元解纷中心,当前已正式运行,实现各类纠纷化解途径优势互补,为当事人打造便利的纠纷解决一站式平台。

    着眼人才队伍建设,引入“源头活水”厚植“人才森林”。面向社会公开招录15名具有法学(法律)硕士学位的应届毕业生,优化人员结构。创新团队管理模式,坚持“以培训长技能,以研讨汇成果,以考核促提升”的思路,专项调研、业务考核、集中培训不停歇,不断提高秘书队伍专业素质和实战技能,在全院营造出学习向善的内部环境。培植育才“厚沃土”,做好“学校”的试验田。着眼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与国内6家知名高校法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探索联合培养高层次涉外仲裁后备人才的新机制。目前,大连国际仲裁院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梯队、较为均衡的人才结构、较为充分的人才储备。仲裁员专家队伍已由改制前的286名扩充至1094人,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对标国际一流,关注用户体验,实现让不同区域的当事人,在大连就可以选择国内外顶尖的仲裁员审理案件,可以享受到具有国际水准的仲裁服务。开设以国仲大讲堂为代表仲裁培训课程,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定期授课,截止目前已开展二十一期,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7万人次。创新培训方式,联合中国法学会培训中心联合举办“大国仲2022年度仲裁员业务培训”,实现资源共享,获得较好反响。仲裁员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课程促进了仲裁员队伍的全面向好发展。

    根深者叶沃,渊源者流长。擦亮大连仲裁“金字招牌”,打造“东北亚国际仲裁中心”,对于大连国际仲裁院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将站在新的更高点上,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大连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发挥仲裁制度优势,持续释放改革创新效能,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积极担当作为,把专业化、智能化、社会化、国际化作为新时代大连仲裁建设的新标准,以实际行动为大连当好新时代东北振兴“跳高队”、辽沈战役“急先锋”贡献仲裁力量!(张添强)

    (新媒体责编:caizhuo)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