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获得良好形势的同时,当前,海外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对于外贸及相关产业来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无法消弭。对于我国外贸产业来说,在度过了生产力不足的窘境之后,现在又面临海外客户订单不足的现状。尽管口罩、医疗设备等国际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兜底效应”,但是却掩盖不了整个国际贸易形势的举步维艰。
外贸之囧
外贸产业局势的艰难,直接传导到国际物流行业,给这个基于为外贸运输服务而存在的行业带来更多的变数。从今年2月初开始,各国对疫情的管控措施趋严,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采取封港、封路、封城甚至是封国的措施,来限制疫情的进一步蔓延。
全球物流集团AGILITY欧洲首席商务官穆罕默德·埃萨(Mohammed Esa)表示:“供应链中断已迅速从东方转移到西方。”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种基于现实,对未来物流发展的一种深刻担忧。
实际上,据笔者了解,当下国际物流业所面临的困境甚至比Mohammed Esa所担心的更加触目惊心。比如在英国,目前货代公司员工要求必须在家隔离3周,每天仅允许出门一次,而日常办公均在线上进行;许多国家海关工作人员轮流值班,通关效率大大降低;多数口岸陆运拖车很难找到司机,造成港口货物堆积;欧美很多城市都开始逐渐封城,造成外贸订单接连取消等问题;多家航空公司取消国际航班,而船东则采取临时空班或者降低航速等措施,使得物流速度减缓。
此类单方面的保护措施,对于疫情防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延缓了疫情蔓延,但却给国际物流的正常进行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因为限制物流带来的物资匮乏又会给疫情的防治带来更多不可控的负面影响。
因此,当前业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应该是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使用尽可能合理的疫情防范措施,从而解决贸易流通问题,保证部分重要物资的合理运输。
厘清次生灾害
那么作为整个国际贸易服务环节的国际物流行业,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当前最紧迫的就是厘清新冠疫情在国外暴发所带来的次生危害,从而降低整个物流行业的潜在危险。而这种危害和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国外客户的弃货风险。从国内装船到收货港口,少则一周多则超过一个月,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很有可能会有收货人因为市场、政策等因素拒绝收货,给货代等环节造成损失。
其次是国外代理的合作风险。国外因疫情而办公停滞,合作代理居家办公所带来的效率低下,导致货物到港后无人及时处理各种手续,从而产生滞期费等风险。
最后是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无论是收货人弃货导致的发货人偿付能力的风险,还是国外代理合作问题出现的不可控费用的风险,都将影响国际物流企业应收账款的速度,甚至有坏死账发生的可能。
严控风险
在国际物流企业本身就面临营收下降和成本费用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应对这些危害和风险,对于国际物流企业的生存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从实操的角度来看,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采取相应措施可以有效的应对风险:
首先,接货之前,一定要跟客户说明货到国外可能面临弃货导致的货款回收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如超期费、临时性收费等情况。
其次,接货之后,务必要跟船东申请最长时间的目的港箱使和堆存,以减少因为提货缓慢而导致的额外费用,此前已经发生过相关外贸公司因该环节出现失误,导致三个集装箱货物到墨西哥后,产生了2414美元的超期箱使损失。
第三,在货物发出后,一定要随时关注到货港口和相应国家的清关、内陆运输政策,及时与发货人共享上述信息,并敦促发货人跟收货人保持持续性沟通。
第四,在收款方面,要严格根据企业本身制定的,针对应收账款的政策进行催收,对信誉污点客户采取“少做”或者“不做”的方式,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回收。
最后,货物到港后,一定要跟踪并督促合作方及时处理有关清关和配送等手续,让合作代理保持与收货人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以防止货物滞留。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逐步缓解,随着相关企业的逐步复工复产,对专注于内贸的货代物流业的影响也在日渐消失,但是对于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行业的企业和人员来说,国内疫情的好转并不能掩盖国外疫情暴发对业务发展的持续性伤害。
因此,相关企业应极力拓宽渠道,控制风险,保证自身的稳定运营。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