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交通强国”图景振奋人心。未来五年,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加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有序推进能力紧张通道升级扩容。作为国家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铁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蹄疾步稳、大有可为之笔,勾勒出底色丰富、华彩亮丽的民生图景,在新征程上擘画出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持续打造高铁科技创新发展新高地,不断释放高铁经济红利。眼下,一列列高铁如一条条输送营养的大动脉,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源源不断地为沿线地区输送人流、物流、信息流。“十三五”期间,我国铁路自主创新取得重大成果,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载铁路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高铁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目前已经形成涵盖时速160公里至350公里速度等级的复兴号系列化动车组。2020年,复兴号全系列动车组全部投入使用,中国高铁继续保持世界领跑地位。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不仅让每一个中国人深感自豪,还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习惯和生活方式。在这个交通运输体系快节奏发展的今天,乘高铁已经成为老百姓出行的一种“特色符号”,“坐着高铁看中国”也已然成为了人们时尚旅游的一种新趋势,高铁时代的到来必将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老百姓生活带来更好的出行体验。展望未来,发挥高铁持续领跑优势不仅需要更高速、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更智能的科技创新产品投入使用,满足人民出行体验和服务需要,还要更好发挥高铁动车快速高效的运输优势,释放“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运输红利,让高铁创新发展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持续提升公益“慢火车”开行质量,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悠悠“慢火车”,浓浓惠民情。从莽莽山岭到贫瘠荒原,从草原深处到大漠边疆,覆盖21个省区市、经停530座车站、途经3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81对公益性“慢火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跑于沿线服务老百姓交通出行的便民致富路上,承载着满满的“家国情怀”和“浓浓温情”驶向“春天”。党的十八大以来,109个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198个县跨入高铁时代。铁路系统坚持运输扶贫,81对公益性“慢火车”26年不调价,每年运送沿线群众1200万人次,增强了脱贫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不仅仅是大山深处广大莘莘学子走出去、改变人生命运的“求学成才车”,也是老百姓丰富“菜篮子”、鼓足“钱袋子”的“脱贫致富车”,未来,更是人民群众最为期待、加速“犇”跑的“乡村振兴车”。因此,持续开好便民致富的公益“慢火车”具有重大民生意义,未来在乡村振兴之路上铁路必将大有可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铁路责无旁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民生保障角色,有着更高期望和更多担当。这需要铁路持续提升公益性“慢火车”的开行质量,在方便群众出行上做足文章,继续推出更多服务之举,落实好“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拓展产业、消费、就业等帮扶成效,助力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持续为碳达峰、交通运输减排多作贡献,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污染防治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实在的民生福祉。今年全国两会,在参加他所在的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城乡环境。作为绿色交通工具,铁路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在拼尽全力加速奔跑,通过调整运输结构、建设绿色长廊等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绿色交通体系,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贡献了力量。2020年,国家铁路货运量达到35.8亿吨,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重由2016年的7.7%提高到9.9%,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应有贡献。持续为碳达峰、交通运输减排多作贡献、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是铁路义不容辞的责任,务必要担当作为,啃下更多“硬骨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赢蓝天保卫战铺就亮丽“绿底色”。
鲲鹏展翅凌万里,策马扬鞭自奋蹄。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国两会对铁路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这必将成为推动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指路明灯和重要支撑。今日之铁路,备受人民期许、社会关注和世界瞩目。让我们保持韧劲、鼓足干劲、卯足拼劲,勇往直前,蹄疾步稳,用实际行动努力为建设交通强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铁路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担当新使命、展示新作为,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续写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