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从经济视角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党的百年征程雄辩地证明,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面向未来,从经济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厘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更好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立场。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条件下,现代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不仅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就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

    人类社会究竟该如何推动现代化建设,迄今为止并没有什么标准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现代化,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曾一味模仿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而遭遇挫折。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的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需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遵循高质量发展规律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推动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与世界经济的循环中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将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可以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一斑。

    经济体系是指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一个国家经济体系的性质,是由这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经济体系在所有制结构上,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经济体制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西方现代化经济体系有着本质区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需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需通过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提升市场监管水平,打造高标准市场体系;需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积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世界上不同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有一个共同的经验教训,就是凡是处理不好工农城乡关系的国家,其现代化进程都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包括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我们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总要求既体现了农村“物”的现代化,也体现了“人”的现代化,还体现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方向包括: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推进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等。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同时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要求。

    当今世界,一些国家实现了其所谓的现代化,但这些国家或存在城乡分割,或存在两极分化。与其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去努力奋斗。我们既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又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还要看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媒体责编:xmtqyd)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