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提出,坚决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求各地要建立在建、拟建、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清单,明确处置意见。生态环境部网站同日发布的《重点区域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到,以石化、化工、煤化工、焦化、钢铁、建材、有色、煤电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梳理排查拟建、在建和存量“两高”项目,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进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正成为当前节能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地方盲目上马冲动强烈
4月下旬,记者跟随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赴山西省调查发现,当地上马“两高”项目意愿强烈。根据督察,山西省计划上马178个“两高”项目,预计能耗5942万吨标准煤,大幅超出“十四五”时期新增用能空间。这178个项目中,101个在建或已建,其中72个手续不全,比例高达71.3%。
从近期结束的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情况看,一些地方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方面冲动很强烈,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
督察组反馈信息显示,广西在未完成“十三五”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比、煤炭消费量占比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十四五”水泥熟料等高耗能行业产能持续扩张,12个在建项目产能达1734万吨,是“十三五”增量的2.9倍。
安徽省经信部门未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铸造产能”要求,长期未制定铸造行业产能置换办法,各地铸造项目盲目无序发展,新增产能10.9万吨/年。
辽宁省“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违规推动项目建设”。各地上报拟投产达产重点用能项目中,有37个项目没有取得节能审查意见就擅自开工或建成投产,涉及新增综合能耗1000万余吨标准煤。
“两高”项目与绿色转型相悖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预期目标。全球疫情之下我国经济快速复苏,以及对“双碳”目标任务尚不清晰的认识,对上述目标的达成增加了挑战。
国家发改委8月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省份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按照要求,对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地区,今年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
“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后果会很严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必久指出,一是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二是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三是直接影响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疫情后部分省市为恢复经济,扩充煤电、钢铁、石化等高能耗产能的冲动明显,煤炭等化石能源需求呈反弹趋势。当前迫切需要自上而下统一思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规划和系统布局,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推动各部门各地区落实减排行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表示,中央环保督察紧盯“两高”项目,不是不让项目上马、不让发展,而是要通过遏制盲目上马“两高”项目,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业内专家分析,短期看,清查“两高”项目会减少不符合要求的资本项目投资,引导资金流向新动能和优势产能等领域,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时,抑制各地过剩产能,控制上游原材料价格无序上升。长期看,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两高”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遏制“两高”信号持续释放
近期,中央层面不断释放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信号。不久前举行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和理解这项重大任务,对“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按照《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对新增能耗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两高”项目,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对照能效水平、环保要求、产业政策、相关规划等要求加强窗口指导;该方案还提出,对新增能耗5万吨标准煤以下的“两高”项目,各地区根据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加强管理,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严把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准入关,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信贷支持。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表示,除了完善和强化能耗“双控”制度,还将制定出台三年工作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当前,正在开展的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继续将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作为督察重点。
在中央层面紧锣密鼓部署之下,辽宁、云南、江苏等多地近期动作频频。违规“两高”项目能否得到整改并清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能否得到有效遏制?仍需拭目以待。(记者 曹红艳)
(新媒体责编:wane)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