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乡村美景
本网讯(罗雪斌厉日红)浙江在践行两山理念走在了全国前列。如何继续引领并走在前列?浙江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践行“八八战略”,建设“六个浙江”,高水平谱写新时代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带领全省人民奔小康。
而生态文明浙江的标杆在丽水。浙江省委、省政府对丽水给予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期望。要求丽水成为国家公园,成为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成为两山理念的排头兵与模范生。
历届丽水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如今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刚上任的丽水市委书记胡海峰近日在遂昌调研时强调,全市上下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102字“丽水之赞”的指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扎实推进“八八战略”在丽水的创新实践,勇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
为了更多的发出丽水生态文明声音,丽水尝试着在全国乃至世界平台上展示丽水的生态,同天下人一道推进人类生态文明。
7月7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开幕。本届论坛年会的主题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经中央批准,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本届年会,全球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政商领袖、专家学者等齐聚贵阳,参与交流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成果。
现场盛况
为贯彻落实“两山”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根据主题论坛组委会的提议,经论坛筹备各方代表讨论通过,本次论坛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倡议书》。丽水作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先行者和领军者,代表“两山”实践创新相关单位向所有践行“两山”理念的组织和个人,发出以下倡议:
扎实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传教育
加大对“两山”理念的宣传力度,传播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及时报道生态转型、生态脱贫的典型经验做法,积极地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普及“两山”理念,构建全方位、全视角、立体式的宣传引导格局,使每个人都成为“两山”理念实践创新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坚持自觉守护好“绿水青山”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围绕生态资产保值增值,强化绿水青山养护,推动实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提高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积极参与社会环境监督,坚决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引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
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各类试点工作,强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引领作用,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优势,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丽水市代表“两山”实践创新相关单位宣读倡议书
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催化剂
争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催化剂。加强政府资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中的引导带动,提高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程度,突出绿色金融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血液作用,培育拓展政府公共性投入、政府与社会合作、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税费、环境交易市场、生态金融产品等实现生态价值的路径机制。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更加自觉地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减少浪费、减少污染、减少破坏,养成节约适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充分结合生态环境优势以及新技术、新需求,不断探索新的生态创业机会和生态产业模式,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技人才推动
强化“两山”实践的技术保障,将绿色生态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绿色发展等方面广泛实施生态环保科技项目。引进相关技术人才,提高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技术能力和决策水平,为持续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让我们并肩前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共同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创新路径,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丽水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102字“丽水之赞”的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发挥践行“两山”理念的引领作用,大力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工作,并与国内外有关组织和专家一道共同实践和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奋力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境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媒体责编:zpl)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