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数学题,也不是物理题:20多分钟,一条路上的限速值,从40到80,前后切换了7次。此刻的你,可能和我一样感到困惑,这是公路,还是“套路”?这是走高速,还是坐过山车?
近日,山东张先生向当地媒体投诉,短短一条一百多公里长的潍高路,限速不停地切换,他想问问到底是咋回事。媒体记者分别乘坐长途汽车、出租车、私家车,在潍高路(潍坊-寿光-广饶-博兴段)实地体验发现:同一条道路,一会儿限速80公里/小时,一会儿时速限值就变成70公里、60公里、40公里。
到底是咋回事?记者在那篇报道里没有直接回答读者的疑问,甚至没有当地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现身说法,是记者偷懒没找,还是费尽周折没找到?不过,各地的网民纷纷给出一组吐槽式回复——
“咋回事?多拍几个违章,罚款呗!”
“感觉就两点,一个是方便罚款;另一个就是懒政,有了限速,一旦出了事故好推卸责任。”
“不整多段短距离限速,怎么收回装测速设备的投入?”
……
网民的大量跟帖,沿袭一贯“有错推定”的思路。公路,姓“公”,属于公共产品,公众有理由质疑,有责任追问,而公共政务管理部门也应该即时作出有诚意、可信服的专业回应:高速公路的限速值,确定依据是什么?限速值“忽高忽低”,到底是出于交通安全、通行效率考虑,还是创收需要?
朋友前段时间回苏北老家探亲,因为是西瓜上市旺季,他特意绕道附近乡村田头,购买几箱西瓜,带给城里好友分享。自以为轻车熟路,没开导航便上了一条新通的省道,直达目的地。后来发现,西瓜没花去多少钱,却因为超速被扣6分,被罚200元。当时,他只注意开车,并没有精准发现路边限速值的不断变化。有人提醒他,那段路,一会儿100,一会儿70,一会儿是60,像是科目三考试的现场,你是第N个“中奖”了。
开心之旅成为“揪心之旅”,岂止一条省道?早几年前,就有人爆料:一个县级市城郊,下高速转国道的一段路,常常都会吃罚单,一个路口一个限速值,一会儿60,一会儿100。直到现在,外地人开着导航,稍不留神,也难免超速,并被现场抓拍。这简直是全天候的“路霸”啊!更为令人惊诧的是,当地民间流传一个说法,整个市区道路,包括周边绕城的监控摄像头,都是外地客商投资安装的(一说“承包”),交警大队前期没有一分投入,他们只是借助罚款分期偿还。甚至有人认为,客商与交管部门达成默契,不断切换限速并密集安装监控,这样可以加快收回投资嘛。
这些道听途说,不知几分是猜测,几分是真实,但是,当地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应该注意捕捉闲谈之间的民意,更要重视喧嚣之中的舆情。
据了解,山东相关部门近期已开始对高速公路限速值过低、忽高忽低问题开展专项排查,并对国省道、城市道路测速抓拍设备进行全面排查。显然,问题不止在山东,有路的地方,有人的地方,都有可能出现类似问题。当然,一个地方驾驶人群普遍的法治意识浓烈,可能会更加容易倒逼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依法管理,人性操作。譬如,在沿海发达省市,道路限速值的设定就不至于那么“随心所欲”。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在的问题是,人多了,车多了,路多了,也便需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限速规定,安全因素优先考虑,但是要不要兼顾通行效率,驾乘体验?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就对媒体表示,道路限速值的设置,需要有一致性、稳定性。“在道路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按照周边环境,可以取一个折中的限速值。一旦科学论证确定后,限速值就应该稳定下来。如果有变化,也应该提前告知,留有缓冲时间。突如其来的限速,会让司机无所适从,也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另一方面,同一条接续的公路上,不同地界往往可能也有不同限速值的设定。对高速和一般公路的车辆通行速度,道交法都有明确规定,考虑到道路尤其是一般公路通行地域、路况的复杂性,相关法律及地方配套法规又赋予了基层县市等根据实际确定地方通行道路具体的汽车通行速度值设定权。有关人士建议,公路限速值要建立一个跨区域协同机制,不能“各自为政”,不能把方便留给管理者,而把麻烦预留给公众。——预留的是违章是罚款,更是安全隐患,不适体验。
乘坐小车时,经常听到导航即时而友善的提醒:前方200米,违章拍照;此处违章人数较多。这个提醒,同时也提醒人们,导航都精准监测到了,交管部门知情知景吗?此处违章人数较多,是路况问题,周边环境问题,驾驶员个人素质问题,还是限速值设定问题?现在都有大数据了,交管部门针对大量违章案例,有过认真梳理排查?做过哪些积极整改?可以消除“违章人数较多”的“此处”吗?
公路,面向所有公众,事关公众安全、便捷、顺畅的路上体验。公路问题的起点,其实是“公心”,有关部门是善意地提醒预警、以人为本地与时俱进,还是恶意、任性的以罚代管?
20多分钟限速值切换7次的“过山车式体验”里,许多人似乎看到了某些似曾相识的“套路”。
(新媒体责编:news1166)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