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共享单车来了 公共自行车咋办

    最终发生变化的,绝对不仅仅是数目庞大的公共自行车,相应的还有政府的管理思维,其他市场主体的求变本能,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

    呼啦啦,共享单车来了。下载App,注册,交押金,然后随骑随停,畅行无碍。

    原先已在城市大量布点设置的公共自行车,顿时“门前冷落”,一个个停车点上,桩在,车在,却鲜有人问津。

    据披露,目前国内有400多个城市开通公共自行车服务,仅杭州一地,就有车辆租借点3770个,公共自行车总投放量达到8.58万辆。这样一个庞大的自行车集群,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做到物尽其用,而不至于沦为“沉淀资产”,确实是一个必须直面的严峻问题。

    日前,作为中国城市公共自行车发源地的杭州,正在进行一场针对传统公共自行车运行模式的“革命”。据介绍,该市新推出的新式公共自行车,同样采用智能锁,可通过移动扫码租借,此外,虚拟电子围栏的应用,也使得公共自行车实现在可停车区域“无桩停放”,从而获得与互联网共享单车类似的使用体验。(《新京报》3月29日)

    不难看出,杭州新式“小红车”一方面借鉴了共享单车模式的便利性,不必办卡,还车也较此前必须寻找停放点并倚桩而放有了更大的改进,显然极大地方便了民众使用。

    而另一方面,其原有的固定停放,也因为技术上的与时俱进,变成了某种管理优势,毕竟,一段时间以来,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侵犯公民“路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成为困扰城市管理的一个大难题,屡屡被人诟病。相比共享单车的随意停放,由于限定可停放区域,否则车辆无法上锁,新式“小红车”显然更为有序,也更容易管理。

    此外,原有办卡租借的模式与扫码并存,也使得城市公共自行车可以面向更多社会成员,特别是可以覆盖不接触互联网的老年用户,这也更能体现权利平等的共享理念。

    这样的改革无疑令人振奋。尽管其出发点不排除是为了盘活现有资源,乃至与共享单车竞争,但这样的竞争显然不是坏事,最终受益的仍然是社会公众。

    公共自行车改革的动力固然来自共享单车的刺激,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也未尝不是信息时代共享思维的延展。共享单车适应了民众寻求方便的诉求,也在撬动政府、社会及市场上其他主体的意识,并迅速引发连锁反应,相继跟进。可以断言,最终发生变化的,绝对不仅仅是数目庞大的公共自行车,还有政府的管理思维、其他市场主体的求变本能,以及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

    共享单车来了,迅速占领了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市场,已经铺开摊子的公共自行车怎么办?答案只有改革求变。好的理念、好的做法,为什么不跟进?况且,公共自行车之前的规划、定位也并非一无是处,一旦借鉴了别人的优长,并激发出自身的固有优势,并非没有出路。

    任何学习、影响都是双向的。公共自行车“智能化”之后,变得更加便利、更多共享特质;而共享单车似乎也有必要借鉴公共自行车的整饬有序,改变随意停放的问题,让民众方便,让城市有序。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