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盲犬是视障人士的“眼睛”。去年,广州成立了华南首个导盲犬基地。近日,一批导盲预备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进行了第一次搭乘公交车的实地训练。
导盲犬,从一个有点陌生的概念,慢慢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接受。比如《导盲犬小Q》等“催泪弹”,让很多人认识到了导盲犬的作用。而此次导盲预备犬的“公交车初体验”,本报全媒体进行了全程直播,参与观看的网友超过40万人次,可见导盲犬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
导盲犬对视障人士而言非常重要,但问题是太稀有:全广东只有1只“持证上岗”,而有数据表明全国也不到100只。相较之下,全国有超过1900万视障人士,意味着能成功申请导盲犬的只是凤毛麟角。好在,广州的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预计约半年后,就将迎来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导盲犬。
但不得不承认,短时间内很难为有需要的群体配足导盲犬。要为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残障人士带来更大生活便利,其实还有很多值得努力的方向。最基本的,比如在出行方面,能不能让无障碍设施无处不在?能否杜绝占用盲道等行为?比如在应用现代技术方面,很多图书馆已经有了语音导览等无障碍设备,更多的政府机关、办事机构能否尽快跟上?
应当说,关爱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理念双重进步的体现。我们能不能为残障人士构建一个与健全人生活体验差不多的“无障碍社会”?这不仅需要经济投入,更需要理念转变,需要法律和政策先行。曾开发了国内第一款盲人电子邮箱的创业者说,国外那些无障碍做得很好的公司,往往都是被法律“罚出来”的。但目前国内还缺乏这样的机制,很多企业没有“无障碍”意识。
本报曾刊登过一封在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的来信,让我印象深刻。这名留学生感叹,在韩国经常见到“障碍人”(“残障人士”的韩语说法)活跃在各种场合。因为韩国法律对“障碍人”保护十分细致,有为残障人士教育而建立的大学,有专门的宿舍,每列地铁都设有可以停放轮椅的专用车厢……韩国的“障碍人”出生率并不高,但在公共场所却时常看到他们的身影,就是因为完善的公共设施,让“障碍人”学习、工作、生活没有或很少有障碍。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令人欣喜的是,人们越来越关注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而近年来无论是航空、地铁等公共交通,还是大学教育、职业培训等领域,都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保障残障人士享有同等机会和便利程度。改变正一点点发生,这个“无障碍社会”也距离我们越来越近。(张 涨)
(新媒体责编:zs11)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