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度

    以生态优先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发挥优势 强化防治 以生态优先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在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行官、主力军,长江航运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 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长江航运的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不断凸显,长江黄金水道运能大、占地少、能耗低、污染轻、成本小、效益高的独特优势有效发挥,在国家战略中的主通道作用、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中的主骨架作用、在沿江产业布局中 的主支撑作用、在多式联运中的主枢纽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基调作用日益增强。

    航道方面:目前,长江干线航道已全部建成高 等级航道(即Ⅲ级及以上航道),其中长江口至南京段航道最低维护水深为 12.5 米。港口方面:目前,长江干线拥有港口企业2600多家,生产性泊 位3406个(其中万吨级泊位587个),15个亿吨大港和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船舶方面:目前,长江水系内拥有各类货运船舶超过10万艘、净载重吨超过1亿吨,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1780吨,在长江上从事水路运输的企业3500余家。

    2018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达到26.9亿吨,占全国内河的三分之二,稳居世界内河首位; 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750万TEU;完成旅客发运量近亿人次。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85%的铁矿石、83%的电煤和 85%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中上游地区达90%)主要依靠长江航运来实现;全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1000万人; 每年对沿江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达2000亿元以上,间接贡献达4.3万亿元以上。目前,长江黄金水道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基本依托,连接“一带一路” 的纽带。同时,国家以长江为主轴,构建了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相衔接的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高效畅通便捷的长江航运,为我国成为交通大国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进入新时代,长江航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提升发展战略,以务实的举措统筹生态保护与长江航运 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总体来说,就是围绕“发挥优势,强化防治”两大方面来进行。发挥优势,就是充分发挥长江航运的生态优势,把优势文章做足。绿色是长江航运的底色,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航运是最绿色的运输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把长江航运的绿色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强化防治,就是最大限度减少船舶污染排放,把污染防治工作做实。通过制定最严格的制度,实行最严格的监管,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打通长江船舶污水垃圾接收、转运、处置通道,打击偷排偷放,保障长江生态环境安全。

    一、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航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谋划交通强国水运篇长江章,以绿色发展为抓手,扎实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

    (一)突出政治站位,谋划绿色发展新战略。一是坚持以“两个维护”统领发展,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的意义,在行动上切实增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自觉。二是完善充实新时代“一条主线四个长江”发展战略,将“生态、绿色、美丽、共生”作为“和 谐长江”建设的内涵定义,从发展战略层面明确了长江航运绿色发展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主要任 务和实现路径。三是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讲话实施方案、关于 全面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单、时间表、路线图。

    (二)坚持生态优先,加快长江绿色航道建设。一是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进一步科学认识航道的生态属性,将绿色理念贯穿于航道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二是积极开展航道规划环评工作,制定适应长江生态环境的航道规划,变被动生态补偿为主动生态保护及修复。三是积极推进生态航道建设,实施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巢等修复措施,建设生态涵养区。在荆州、鄂州、九江、镇江等多地试点开展疏浚土生态化综合利用。

    (三)坚持多措并举,推动长江绿色港口发展。一是推进长江港口岸线节约集约化利用,合理安排岸线利用建设项目,建立长江干线港口岸线使 用评估指标体系。二是推进港口岸电建设,加快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建设,茅坪港客运码头、靠船墩和锚地丁靠点岸电设施已投入运行。建成投运长江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完成首批6艘长江游轮受电设施试点改造。三是配合沿江政府完成了1361座非法码头的专项治理。

    (四)坚持改革创新,促进长江绿色船舶发展。 一是制定并实施了长江干线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配套实施方案和防治船舶污染长江水域环境“十项严格”措施;全面落实船舶排放控制区要求,加强燃油供应源头质量管控,开展船舶尾气排放监测,实现从供应商到营运船舶燃油质量的全方位监督。二是积极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累计拆改老旧船舶合计5.06万艘、3090万总吨,新建改建示范船381艘;700余艘单壳化学品船和600载重吨以上单壳油船全部退出长江航运市场。三是积极推动 沿江政府加快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 设施建设,初步形成长江江苏段“一零两全四免费” 模式并逐步向全线推广(船舶靠港期间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航行期间排放全达标,水上免费交通、免费锚泊、免费生活垃圾接收、免费生活污水接收)。

    (五)精心优化组织,推进长江绿色运输发展。一是推进铁水、公水等多式联运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公水联运占港口集装箱运输总量80%以上。二是大力提升运输组织效率,优先发展干散货、集装箱江海直达运输, 鼓励沿江内贸适箱货物集装箱化,促进干支直达、江海联运和水水中转。三是推进“互联网 + 水运” 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引导船舶科学 配载、合理选择航线和最大限度利用自然水深,减少燃料消耗与排放。

    (六)严格监管执法,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保持对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排污、非法处置倾倒固体废物等破坏长江干线水域生态环境违 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2018年全线破获案件2990起,立案处理 864 人。今年上半年共破获非法采矿案件1178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411起, 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000余人。

    二、推动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当前,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增进共识、凝聚合力、创新实践。

    第一,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绿色发展,千年大计。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站位,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实现绿色发展与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关联,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港航事业发展, 强化绿色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长江航运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第二,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的科学规划引领。目前,长航局正在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抓紧编制长江航运“十四五”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 布局规划》《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修订工作也在加快推进,这是长江航运和中国港航发展补齐绿色短板的有利契机,各港航管理单位和企业应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突出绿色导向,做好相关规划的编制和衔接落实。

    第三,进一步健全绿色发展的法规标准体系。当前,水运业绿色发展的标准规范滞后问题比较突出,亟待解决。《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需要加快推进,LNG加注站、水上洗舱站、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港口岸电设施建设管理等相关规范标准需要尽早出台,《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等一些标准规范需要加以修订和完善。

    第四,进一步发挥绿色发展的市场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港航企业推动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创新绿色生产和运输组织方式。同时,通 过经济、技术、法规等多种渠道,引导市场主体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节能减排、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第五,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政府、市场、协会等多方参与的现代航运治理体系,全面提高水运行业治理能力。 积极推动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智能高效的管理体系。健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港航、海事、生态环境等相关单位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港口和船舶 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形成联合监管、协同高效、规范法治的良好局面。

    第六,进一步加大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 充分利用好中央和地方已有支持政策,加快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危险化学品锚地、水上洗舱站、LNG 加注站和接收站码头,以及港口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继续支持老旧高耗能船舶拆解改造,鼓励建造先进、高效、节能、环保示范船。对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加大市场准入支持力度,培育绿色发展、生态友好型港航企业,建立绿色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航运发展领 域。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新媒体责编:zfy201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