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斌,出生在“80后”与“90后”的交界处,2011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凭借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精神,他逐渐成长为施工一线中坚力量。
01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 善筑者先清其旧基
“什么是剪力墙?柱的钢筋怎么绑?为什么排成这样?”他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青涩地问师父的一连串问题。十一年如一线,卢海斌一步一个脚印,承载着自己的理想和青春,勇往直前。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毕业后初入项目,卢海斌最苦恼的是怎么把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前辈检验钢筋时,他会去帮忙拿图纸对照现场;前辈放线时,他会帮忙拉尺子;前辈抄平时,他会在旁边扶尺子,当他在验收模板时,都会用吊坠测量一遍,甚至每个螺栓都要用手摸一下,看看有没有拧紧、加固好,保证混凝土浇筑不能出现任何问题,他总说“没有人会不喜欢一个认真好学的人”。
就这样,在前辈、师父的带领下,通过时间的磨炼,实践中学以致用,逐步摸索到属于自己的工作方法,为今后的独当一面筑下坚实基础。他的认真刻苦,已经成为项目上的一道“风景”,得到了项目部全体人员的认可,当时甲方还打趣地对他说道“小伙子灵光,跟我走吧”。卢海斌拒绝了,但这一份难得的认可让他充满了往前冲的动力和决心。
参加工作一年后,卢海斌从懵懵懂懂靠师父带,成长到可以分管项目。在整个项目部,作为管理人员,长着圆润娃娃脸的他显得尤为稚嫩,面对经验十足的工人,说话很难服众,反而经常被工人指出问题。但是白天受到的“打击”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更加认清自己的不足,夜晚加强学习图纸、算量与管理学技术,第二天再紧接着去现场对照做到“温故而知新”,日日夜夜的“问、学、想”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他心里明白管理人员跟劳务工人在工作沟通上是博弈、斗智斗勇的一个过程,通俗一点讲就是“用各种各样的办法,灵活变通,保证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才能不被工人当作学生娃来看待。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压力,都要24小时把“心”放在项目上。“只有勤跑现场、早晚盯,才能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才好沟通协调各方意见,才能干出自己满意、公司、业主也满意的工程。”
02
跋山涉水 不改一往无前
山高路远 但见风光无限
卢海斌说,是黄沙烈日下的值守、大雨滂沱的伫立,种种磨炼使他真正从“稚嫩学生”蜕变成一名“合格的建筑人”。
2022年,卢海斌被指派到广西项目担任施工经理,逐渐开启了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之路。“第一次遇上自然环境这么恶劣,工期这么紧张,离家这么远的项目……”一连串的不利因素让卢海斌心里不免犯怵。
担任广西项目的施工经理,这次跨越,使卢海斌的侧重点从现场施工、个人提升转变成团队建设。作为“细节控”,他习惯驻守现场,亲自指挥。同事们看着他熬红了的眼睛,劝说让他休息一会,他却拍拍胖胖的肚腩,“我有脂肪储备,能顶十多个小时。”
在强化自己的生产管理水平之余,合理安排制定项目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有目标性地保障项目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团队建设、节点进度等各个方面齐驱并进。项目的建设绝不只是一朝一夕地付出,而背后是奋进的日日夜夜,他总是说:“责任大了,需要付出的就多了,施工经理就是现场的排头兵”,卢海斌明白施工现场情况瞬息万变,管理者必须深入现场与大家共同研究,及时解决问题。通过周密的现场勘查,他对各厂房,楼栋的人力、物资、机具设备等资源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配置,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施工中,他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他的带领下,广西项目斩获一个又一个荣誉,玉林市优质工程、广西华友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月”先进单位等。
03
一场漂亮的“逆袭”
“又变了?这让我们怎么干?”开工后不久,最初设计图纸作废,新图纸频繁变更,业主要求限期完成。项目团队想方设法好不容易赶上进度,期盼着业主表扬信的他们等来的却是又一次图纸变更,工期迫在眉睫。
食堂里,卢海斌挑起一筷子菜,端起碗扒拉几下,一碗饭见底不到一分钟。吃饭的“神速”是他常年在现场练出来的。放下碗筷,卢海斌抓起茶叶袋,倒了半个保温杯。“你们吃,我先去研究研究。”5分钟后,工程部、预算部、技术部已经齐聚在会议室。通过逐项研究对比新旧图纸,整理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后,卢海斌和几位“顶梁柱”一次次在施工现场和业主之间奔波。作为施工经理,既要安抚现场施工人员因图纸变更一次次返工拆除再建的抱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又要考虑因图纸变更带来的物料需求和处置问题。
卢海斌经常说,“关关难过关关过,我在这个项目上一天,就要负责一天。”时间紧,任务重,又面临当地雨季,连续多日的大雨导致施工难以开展,节点任务难上加难。卢海斌在大雨滂沱中驻守施工现场,随时与管理人员、分包班组调整施工计划及相应措施。
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日夜奋战,下半年每一个节点工期都提前3至5天完成,终于获得了业主单位的肯定,也保证了公司下达的产值指标。
心有楷模,行有榜样。卢海斌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的拼搏进取只是公司众多员工中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青年建筑者像他一样拼搏在一线,只为一份责任担当。
作者:陈红、王诗林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