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车之后,“氢”舟也已启程,正在跨越万重群山!
未势能源的船用液氢燃料供给系统获得中国船级社(CCS)颁发的“船用产品原理认可证书”。这是中国船级社颁发的国内首张船用液氢系统产品AIP证书,不仅为船舶行业实现绿色航运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更标志着未势能源液氢技术迈入发展新阶段。
氢舟起航,“大航海时代”帷幕拉开
船舶污染排放问题一直是制约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国际海事组织(IMO)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航运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10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的约2%至3%。在全球减碳的时代浪潮下,航运碳减排压力显著,全球航运业正积极进行绿色转型。
氢、氨等新型低碳技术和燃料的开发及商业化成为航运业的碳减排主要途径。其中,集能源高效利用、零排放、船舶舒适度提升等优势于一身的氢动力船舶更是成为船舶绿色转型的首选。
基于此,国内外许多企业积极推动氢能在船舶领域的应用。目前,包括美国、法国、德国等在内的发达国家均开展了氢动力船舶相关技术的研发及项目示范,以及新型氢动力船舶的研制。更值得关注的是,由挪威Norled运营的世界上第一艘液氢动力渡轮“MF Hydra”于今年3月正式运营。
我国氢能船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关于创新海事服务支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的意见》等政策利好的驱动下,我国氢能船舶发展迅速。2021年,中国第一艘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通过试航,2021 年5 月, “仙湖1 号”氢能游船在丹灶仙湖下水。
综合来看,以高压气氢为能源的氢能船舶已在全球多个经济体实现了示范化运营,为应用于湖泊、内河、近海等场景的客船、渡船、货船、拖轮等类型船舶绿色转型提供成熟的技术支撑。海上工程船、海上滚装船、超级游艇等大型氢动力船舶研制将成为全球船舶业的趋势,氢能船舶的“大航海时代”正在逐渐逐步临近。
液氢 “进击”,开启航运无限可能
随着氢能船舶的发展,具有能量密度更大、纯度高、充装快、占地小的液氢技术路线,必将成为未来氢能船舶的主流选择。未势能源从能源布局,前瞻未来发展需求,率先布局液氢领域,并对液氢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多点“卡位”,推动液氢技术由技术研发向示范应用阶段迈进。本次在船舶应用领域获得首张船用液氢系统证书即是其液氢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
在液氢技术开发上,以液氢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开发为核心,紧密结合重卡和内河船舶等重载交通工具对氢燃料的需求,开发了由液氢气瓶、管路系统、气化器、支架等部件组成的大容量液氢供气系统,实现了大容积液氢瓶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在陆运交通运输层面,今年4月份,未势能源推出了为氢能重卡打造的“木星”车载液氢储氢系统。
不同于车载液氢储氢系统,船用液氢储氢系统不仅需要充分考虑船舶冲击和摇摆工况和船用氢安全,更需要解决储罐绝热性能、罐内压力维持、储罐加注操作、储供系统的监测与控制以及液氢管路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未势能源船用液氢供气系统,严格依据“船规级”设计标准进行开发,采用船用液氢罐与冷箱一体化设计,创造性采用超临界压力下过冷态储氢技术、换热技术、稳压供氢技术、过冷加氢技术等,并采用“双增压”系统保证系统快速启动和满足多工况需求,解决了超大供氢流量>40kg/h下稳压供氢难题,产品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未势能源“船规级”燃电系统+储氢系统 解决方案)
立足场景推动液氢系统开发的同时,未势能源更对液氢全产业链进行探索。未势能源将与合作伙伴共建日产量1吨的氢液化工厂和一座液氢加氢站,以制、储、运、加、应用等全产业链的覆盖,实现液氢运营闭环,为液氢船舶的未来示范化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船舶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氢能在船舶领域的市场空间广阔。据交通运输部水科院的数据和专家预计,2025年氢燃料电池系统改造船数量和新建氢燃料电池船舶数量分别约400艘和200艘,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未势能源已然取得先发优势,其将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探索零碳船舶产业发展之路,持续助力交通领域碳减排的目标!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