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2023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当天上午,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举行。
作为一场物联网行业的产业盛会、展示商会和思想盛会,2023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吸引了国内外101家媒体的264名记者参与报道。期间更是有53个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涉及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算力、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金额高达108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4个,超百亿元项目2个、50亿至100亿元项目10个。
作为中国的“物联网之都”,无锡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而这场展会所展现的远不止于此。
无锡的物联网之路
去过无锡的人大概会被这座秀丽江南城市的智能化所惊艳。
街边的无人驾驶智能清扫车可以自动清洁路面,综合性气象探测仪密切监测着天气和环境的细微变化,无人小巴士穿梭在物联网大会园区供观众乘坐……这里随时随地在彰显着无锡中国“物联网之都”的城市名片。
而实际上无锡的物联网开端也不过才走过14年。
2009年,我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在无锡建立,无锡担起了在物联网领域先行探路的使命。随后的2010年开始,无锡市每年举办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让无锡的先行示范与产业吸引力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2016年,为进一步提升办会层次和水平,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会更名为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首届展示规模达5万平方米,参展单位达489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32家,国内知名企业200余家,凸显了世界级博览会的品牌效应。到2023年,这一盛会已经举办六届,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物联网行业博览会。
无锡对物联网产业的大力扶持在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上得以彰显,而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又吸引了更多相关企业和人才关注无锡,形成的集聚效应让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得以汲取全球的优质资源,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无锡聚集物联网相关领域企业超3000家,涵盖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智能硬件、应用服务等全产业链条,其中上市企业达7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5家,去年产业规模达3563亿元,增长26.8%。
可以说,无锡物联网产业与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伴成长。
无锡“产业+展会”的模式正在成熟
不仅是物联网产业,作为连续三年蝉联国内大中城市人均GDP第一的无锡,其产业布局不仅全面而且前瞻。
无锡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构建“地标+优势+未来”梯次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所谓“465”是指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4个产业,打造“高而强”的地标产业;聚焦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车)等6个产业,打造“大而强”的优势产业;聚焦人工智能和元宇宙、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和储能、深海装备等5个产业,打造“新而强”的未来产业。
来源:无锡广播电视集团(台)
同时无锡也没有忘记物联网行业的成功经验,力求打造“一产业集群一品牌活动”,主动对接重点领域会展主办机构,积极招展引会、策展办会。今年上半年无锡举办符合“465”产业主题的会展活动41个,同比增长486%。
从11月近期开展的展会中就能看出,包括第十五届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大会暨展览会、第九届中国无锡太湖国际汽车展览会、无锡首届地球村节能环保装备展览会(双碳展会)、2023水处理技术与装备展览会集中开展,聚焦新能源和环保领域,对产业带动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可以预见,无锡的“产业+展会”所探索出的成功路径,必定会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无锡落户,促进无锡“465”产业发展。
无锡产业开放而包容
“政府参与,但不主导;市场运作,不唯利益”,这是2016年时任无锡市贸促会会长、市会展办主任徐惠娟在接受中外会展采访时对无锡会展业发展模式的总结,也是无锡一直在遵循的展会方法论。
为了支持产业发展,无锡不仅发力培育本地的展会IP,也乐于看到更多跨区域的展会合作落地无锡。会展行业熟悉的第四届会展三新展即将落户无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是展会项目,无锡在场馆运营方面也引入“外援”。作为无锡会展场馆的中坚力量,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由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和无锡太湖会展集团双品牌合作运营,既有无锡太湖会展集团的本地化运营经验,也有西安曲江国际会展集团的营销优势。
同时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还掌握着不少其他展馆不具备的“黑科技”,比如铺满整个展馆楼顶的光伏设备,总面积约6.98万平米,每年可提供700多万度绿色电力;再比如无需人工,30分钟即可自动化摆好3000个座位的翻台操作。
无锡会展很低调,虽然具备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这样世界级大会的实力但不以会展名城自居,这也为外部展会进入无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无锡也雄心勃勃,期待有能力、有魄力、有吸引力的主办方来无锡办展,促进产业+展会的螺旋上升。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