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站
  • 微信
  • 搜索
    搜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哲学家杜威与教育家杜威首次在鹏被研讨

    与会学者认为,杜威的注重实践思想将在未来教育中得到更大发挥

    1919年10月20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为约翰·杜威举行欢迎晚宴。他说,“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之处。”从此,杜威有了“东方孔子”之美誉。在中国两年间,因为有弟子胡适和陶行知等人的积极推进,其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在寻求救亡的中国得到极大呼应和传播。在华期间,杜威曾南下广东与孙中山会谈。

    12月2日至3日,时隔104年,杜威再次“来到”了中国南方。在改革前沿城市深圳,“2023年杜威思想与未来教育论坛暨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实用主义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举办。这不仅是第一次在深圳举办实用主义学术年会,同时也是第一次将哲学家杜威和教育家杜威的讨论联合举办。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杜威中心、华东师大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深圳市陶行知研究会、深职大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粤港澳未来教育研究院、复旦大学杜威中心未来教育研究室、深圳螺岭教育集团共同承办。共有来自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安徽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华侨大学、广西大学、西南大学、社科院、上海社科院等近三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

    3日,发布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彭正梅起草,大会通过的“未来教育宣言”,宣言分为人类学、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部分,特别提倡人是文化的生物,文化工具决定了人与世界互动的质量;教育和学习必须成果导向,完整的经验最能促进学生成长;人在社会可以继续成长,一种民主的社会主义最有利于人的发展。

    彭正梅教授致辞

    各方学者深入发掘杜威思想宝库

    约翰·杜威是当代西方教育思想大师,20世纪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其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曾在西方思想文化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在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杜威思想与未来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古典实用主义研究、新实用主义研究、实用主义与其他西方哲学流派的关系、实用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杜威思想与当代教育的关系、未来教育的构想与论证、未来教育的施行与操作等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如果杜威思想对当下没有启发意义,那它仅仅具有思想史价值。自上世纪后叶起,杜威思想重新复活,人们在杜威这里找到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的未来教育也一定可以从杜威思想中得到很多宝贵的启示。” 中国实用主义专业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杜威中心主任陈亚军突出了杜威思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郭文茗分享“数字生态赋能学校未来发展”

    创新深圳适合讨论“两个杜威”

    与会学者对深圳与杜威的内涵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名誉会长、山西大学分析哲学研究所所长江怡表示,当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表现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相信未来的教育也应当是不分中西、不分古今。因为只有共同面向未来,才能获得掌握未来的力量。“而深圳就是这样一个面向未来的实践之地。”

    陈亚军则用深圳的发展历程作比喻,“深圳其实就是实用主义对象化的产物,它就是这样一种实验主义,就是它的物化形态。我觉得在深圳这个充满实用主义精神的地方开实用主义研讨会,非常恰当。”因为“教育是这样一个实验室,它使哲学上的特性变得具体,并使这些特性得到检验。”

    彭正梅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显示了“教育家杜威”和“哲学家杜威”这两个“杜威”的合作,“像其他的实践领域一样,深圳对于未来教育的想象和实践总是具有开创性。因此,深圳是一个正确的讨论之地。”

    上午的主旨演讲中,六位学者分别做了分享,充分体现了哲学家杜威与教育家杜威的互动。江怡分享了实用主义先驱皮尔士提出的“皮尔士准则”与杜威倡导的教育四原则的契合。华东师大副校长顾红亮分享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如何在中国被教育家陈鹤琴、陶行知等改造后本土化。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朱志方辨析了杜威对科学主义的见解如何突破传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文茗从ChatGPT带来的人工智能的涌现切入,分析了教育的“技术”发展历程,未来教育应当如何重视“做中研”。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华着重分析了杜威弟子克伯屈提出的“项目学习”在当下的价值。来自香港优才书院的李业富、陈伟杰分享了杜威的全球观以及书院STEAM教育的成果。

    李业富先生分享“杜威的全球观与未来教育”

    未来学校多样态表达

    2日下午和3日下午有6个平行论坛深入讨论。基础教育小组分会场上,多位专家围绕基础教育的变革展开了交流。在中国教科院曹培杰看来,未来学校是云教育+实践场;日本著名设计师日比野拓表示未来学校的学习形态更多是一种实践,并在实践里面解决问题的过程;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翔则对进行的未来学校规划作了介绍;螺岭教育集团的薛端斌介绍他的新生活试验成果;粤港澳未来教育研究院的刘荣青作了题为“杜威做中学的未来教育新形态——习场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报告;罗湖外语学校的宁革分享了他的高中未来学校探索;香港路德会英才中学的简加言则分享了她近十年“教、学、习”的实践成果。

    3日上午,基础教育小组还前往罗岭教育集团现场调研和分享。

    顾红亮分享“儿童中心论”如何本土化

    (新媒体责编:wa12)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人民交通杂志”/人民交通网,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

    时政 | 交通 | 交警 | 公路 | 铁路 | 民航 | 物流 | 水运 | 汽车 | 财经 | 舆情 | 邮局

    人民交通24小时值班手机:17801261553 商务合作:010-67683008转602 E-mail:zzs@rmjtzz.com

    Copyright 人民交通杂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百度统计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东路6号A座四层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号:京B2-20201704 本刊法律顾问:北京京师(兰州)律师事务所 李大伟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30064号 京ICP备18014261号-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97号